第768章 季代同再次出現-《風水大術士》
第(2/3)頁
道公則信奉正一派道教,尊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為道祖。
瑤族的祭祀就有“師邊”和“道邊”之分。
但師公又尊道教為正教,并借用道教的“三元三官”的概念和含義來稱其師主為“上元唐相,中元葛相,下元周相”。
道公舞以道教“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的教義為法則,形成了高、中、低三種位置進行舞蹈的“三元跳法”。
師公舞則從陰陽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等觀念出發,形成按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進行舞蹈的“五方規則”。
梅山派,是道教在華夏南方的一個支系,起源于洪州分寧縣梅山,該處尚有許旌陽[許遜]的磨劍地,宋徽宗曾降詔,令謝景仁去分寧縣,重修旌陽觀,并賜詔書一道,送該觀收掌,遇天寧節即撥放童行一人。
此派在南方少數民族中流傳甚廣。
道教傳入瑤族各支系后,又與原始宗教融合,形成頗具特點的教派。
“梅山峒蠻……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宋史)。聚居在這里的“梅山峒”人,憑借雪峰山和資水的險阻地勢,自為生理,“舊不與中國通”。
直到北宋開發梅山置縣之后,漢文化不斷注入,徭、苗、漢民族逐漸融合,當地的梅山文化涌透外來的中原文化、湘楚文化,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新化屬梅山要地,古稱上梅山。
史載“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功頌德舞以娛神”。
屈原放逐楚地,用巫辭以作《九歌》、《招魂》諸篇,以寄其懷憂之情。
古梅山人多信梅山教,打獵、捕魚前后都要祭“梅山神”,特別對倒立的“張五郎”崇拜有加。
梅山教屬巫教,先民巫醫不分,巫史不分。
道士之中分為正教、丙教、準教三種。
鬼師是學梅山派的道教徒。
一般人稱道士為“文教”,稱鬼師為“武教”,武教的人專門從事還愿和趕鬼活動,不會打齋超度,不忌葷,他們是專門的神職人員。
巫師和鬼谷先生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能做法事的人很少,只能做卜掛,擇日,看風水等。
法童又稱“降豪”,分為“壓”、“禁”兩種。
做“壓”是一種問鬼活動,如家里有人生病則認為祖先找不到住處而同家作崇,這時要“問壓”。
做“禁”和做“壓”的原因和目的不大一樣,場面比較隆重。
因為家里常發生或現在發生了傷亡事故時才做禁。
做禁時,除米頭和錢外,還有雞、豬肉等供物,法童躺有供床前的席子上,蓋上被單,并由另一法事在其身邊念經,讓他到陰間與傷亡的人通話,從而弄清家中發生不幸事故原因。
古云“治病工也,或從巫”。
古巫祝、巫師,即今“老司”、“道士”、“仙娘”。
這基本上就是梅山教的來歷了。
傳承也算是上千年的時間,秦風也清楚,梅山一派,可以說是上古巫術和道術兩大傳承的結合教派。
獨成一脈,其術法秘術,更是各具特色。
而且,在梅山教之中,還有一個人,不容忽視,那就是張五郎。
張五郎,是流行于湘、黔、桂、瑜、鄂五省道教梅山教中的信仰神。
也是原始宗教的獵神。
梅山教有“三洞梅山”之分,“上洞梅山”為弓駑射獵者所信奉。
“中洞梅山”為趕山打獵者信奉。
“下洞梅山”為裝山套獵者所信奉。
三洞梅山信奉的梅山教主神均為張五郎。
是湘西南梅山教中唯一以木雕神像供奉的神明。
人們往往對此神冠以“翻壇倒洞”四字,稱“翻壇倒洞張五郎”。
張五郎是一個雙手撐地、兩腳朝天的倒立神。
神像由民間專事神像刻作的工匠用野葡萄或家葡萄的藤雕刻。
明代建陽書林坊刻本《海游記》中有張五郎的身世傳說。
雍州府張百萬生有一子名世魁,乳名五郎。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秀|
平凉市|
兰西县|
益阳市|
什邡市|
东安县|
沅陵县|
滨海县|
奉贤区|
岢岚县|
渭源县|
略阳县|
习水县|
溆浦县|
鲜城|
敖汉旗|
林芝县|
蓬莱市|
桂林市|
师宗县|
图片|
色达县|
光山县|
安达市|
万山特区|
泰来县|
高邑县|
灌云县|
昌邑市|
福建省|
东方市|
黄平县|
寿宁县|
湄潭县|
东城区|
昆明市|
繁昌县|
台南市|
花莲市|
平度市|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