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村東頭,曬谷場集體糧倉內 “大隊長,技術指導是啥? 怎么就能拿滿工分和工資了?” 聽完賀大隊長的發言,村里人對大部分內容都沒什么異議,只是技術指導以及技術指導能拿到滿工分和工資,著實讓他們有點疑惑。 憑啥他們干活的沒工資,只有工分,技術指導能有固定工資拿。 而且這么好的工作還給知青。 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嗎? “技術指導就是過去的老師傅。 就是教你們做肥皂和香皂的。 這叫技術指導。 肥皂和香皂的制造方法都是人蘇知青提供的,是人家愿意告訴我們,愿意讓我們學,我們村子里這個集體經濟手工作坊才能辦起來。 拿錢拿工分那都是應該的。 咱們得感恩,得知恩。 不能做那忘恩負義的人。 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相關事宜,賀大隊長他當然是已經提前跟喬木說過了,要是沒說過,沒有商量好手藝教授的問題。 他也不敢去公社申請辦作坊。 畢竟不管怎么說,一個作坊的核心永遠都是手藝,沒有手藝,光有人有個啥用,還能賣體力不成? “哦,那的確是。” “這可是秘方,應該的。” “沒秘方怎么也辦不起來。” 雖然可能有個別村民心里有那么一點想法,甚至還有偷師之后把喬木踢出去的想法,但是這大庭廣眾之下,他們肯定不可能說出來。 所以此時下面村民們的討論都還算積極正面,沒幾人提出異議。 大家雖然可能不是很懂法。 但樸素的道德底線還是有的。 “等一下,大隊長。 蘇知青提供技術,這點我們承認,讓她當技術指導,我們也沒有意見,但其他知青憑什么上工啊。 咱們村村民都沒招幾個。 憑啥招好幾個知青啊! 這難道不該優先照顧村里嗎?” 喬木的疑惑大家是理解了,但另一方面的疑惑,也就是其他知青上工的事,村里還有很多人不滿。 這次這個作坊總共只招二十多個人,結果知青就占了六個,無論是按比例還是按彼此的親密關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