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北伐的上層決議是攻取京津為主,北伐江淮為輔。 但下層執行的軍兵卻不知曉,兩路進攻,明確告訴其中一路,你們是打替補的,這太傷士氣了,所以軍兵們只知道他們是兩路進攻中的一路,誰能打到北京,那就看誰的本事了。 甚至陸路出擊的軍隊心理上還要更占優勢一些,因為他們走的是徐達當年的路線,是正統路線,所以他們相信自己才是北伐的主力,海路只是佯攻而已。 進軍江淮的部隊由洪九指帶領,攻克南京的時候,他的部隊就駐扎在鎮江,還攻占了江北的瓜洲,一直掌握著這個北進基地,清軍嘗試攻打過兩次,都無果而還。 洪九指此時是江淮路總兵官,這不是一個常設的職位,效仿明朝的編制,這只是一個臨時職位,帶領兵員數量不定,此時洪九指指揮三個軍,總計三萬人進攻揚州。另外還有五個軍的浙江輔兵,將會配合他攻取揚州。 這當然不是北伐的總兵力,北伐總兵力高達四十萬,除了戰兵十五萬余人,還有閩粵浙三省輔兵三十個軍。這些大軍大多都在寧波府集結,隨時等待北上馳援。 洪九指出了瓜洲,沿運河北上,他發現的軍隊士氣旺盛,尤其是那些輔兵,竟然比戰兵的時期更高昂。戰兵是一路殺過來的老兵,而輔兵雖然也接受過正規訓練,可大都是戰斗經驗不足的鄉勇??奢o兵部隊卻一路唱著各種家鄉的歌謠,走起路來的氣勢,仿佛他們才是戰兵。 這種現象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而是持續了很長時間,自從大帥登基之后,輔兵們就不一樣了,進攻的慾望比戰兵還要強烈,天天討論著北伐北伐。 軍中流行著揚州十日記之類的明末書籍,鄉勇團練的軍官都是鄉紳子弟,年紀大多不大,讀書識字,有人還讀的熱淚盈眶,直恨不能生在那個年月,要跟韃子掰掰腕子。也有邊看邊罵明人沒種,韃子施暴怎能引頸就戮。 洪九指覺得這些年輕人就是天真,可奇怪的是,一開始軍中散發這類書籍的時候,大家看了也就看了,并無多少激憤,可慢慢有了一兩個人,接著開始有了一小群人,現在大家都好像對滿清殘暴義憤填膺起來了。 他不知道這叫做從眾效應,在軍隊這種社會群體中,人的感情會互相感染,然后在一個共識下不斷強化。19世紀初,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寫了本叫做《烏合之眾》的書,以法國大革命作為分析背景,勒龐發現,即使一個有自己獨立見解的人,一旦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識蠱惑的群體,就變成了烏合之眾中的一員;更廣泛地說,當一個個體融入群體時,個體的行為特征將被淹沒,取而代之的是構成該群體的新的行為特征。 國人的民族意識雖然很淡薄,但總有人稍微強烈一些,馬上就感受到了屈辱和憤慨,被明末文人的著述激發出自己的民族感情,釋放出來,這種強烈的情緒極具感染力,接著一個感染倆,兩個感染四,漸漸就在群體中擴散開來了。 周瑯建立大周,他們作為團練被迫或者自愿加入大周軍隊,有了新的立場,這一切都在影響士兵們的心理,這些年輕的鄉勇軍官們,讀過書,更需要強烈的身份認同,來為自己的行為背書,不認為滿清是邪惡的,那么他們的背叛就顯得可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