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然后是又一輪新的制度創建工作,主持者是沙恩霍斯特等人。 此時不改革也不行了,拿破侖擊敗普魯士之后,除了割讓了普魯士一大半國土之外,還限制普魯士的軍事力量。拿破侖迫使普魯士簽訂的《巴黎條約》規定,普魯士軍隊總兵力在以后10年內不得超過4.2萬人。 為了規避這一條約,同時也改革舊式的長期服役,甚至終身服役制度,建立后備兵役制度。沙恩霍斯特等人制定了這些規定: 逐步訓練大量新兵,以滿足普軍戰時擴編滿員的需要,讓步兵團和炮兵按其對新兵需要的數量讓每個連中的3到5名士兵或更多的士兵休假,并征召同等數量的征兵區適齡青年入伍,進行為時一個月的訓練后,讓其回鄉,再征召同等數量的青年,按這種方式月月輪換,直到其所培養的征兵區青年足夠其急需時進行補充為止。 如此短的兵役期,如此之快的人員更替,目的是使所有青壯年都能接受訓練,最終在必要的時候,達到全民皆兵的效果。所以規定20到35歲的適齡公民必須服役,以抽簽方式確定人選,不得以任何方式豁免或替代。 通過這種辦法1806到1813年,在規避了拿破侖規定的情況下,普魯士使3.6萬青年人得到了軍事訓練。加上現役的,普魯士武裝力量在1813年達到了8萬多人。普魯士還以速成兵為基礎,建立了3支后備力量。以職業軍官和軍士以及退役士兵組成的預備役部隊,以職業軍官和軍士領導的,服滿2年預備役的預備役人員組成的后備軍,以及后備軍退役人員組成的民軍。 通過這些后備力量,普魯士在拿破侖戰爭后期,奇跡般的迅速武裝起了24萬人,最終在擊敗拿破侖之后,奪取了大量領土,讓普魯士確立為歐洲四強之一。 這套制度在拿破侖后期迅速展現了威力,就一直被堅持了下來,軍隊每年征招4萬人,步兵服役3年,騎兵和炮兵的服役期要更長。每年軍隊都要同時征招新的士兵,與此同時那些已經完成其服役期的人員立即退。退役士兵進入預備役兩年,預備役期間,每年夏季進行一次演習。之后退役進入民兵,民兵稱為后備軍,需要服役7年,七年后成為普通公民,不再對國家承擔義務。 普魯士人一直以為這套制度很好,可是任何制度都有缺陷,哪怕這套制度看起來很好,時間會慢慢找出破綻。 對俄戰爭中,普魯士政府突然發現,當進行動員之后,后備軍表現得非常差勁。由于長時間和平環境的疏忽,后備軍表現的像一群烏合之眾,軍官忘記了自己的職責,士兵不知道自己的位置。 戰后普魯士軍事機構認定,只有在和平時期繼續存在、并以職業軍官為骨干的部隊才能在戰時有效地投入作戰。 沙恩霍斯特時代,改革和訓練士兵到跟拿破侖決戰,不過七八年時間,其實等于軍隊剛剛訓練好,就拉上戰場,并沒有經過一個長久和平的考驗,后備軍軍官還沒有忘記自己的專業知識,士兵也沒有忘記受到的訓練,所以組織起來就是軍隊。 但經過二三十年的消磨,到了跟俄國人作戰的時候,整整一代人沒有嘗過戰爭的味道,平時短促的訓練無法讓士兵保持長久的軍事技能記憶,缺乏經驗的軍官完全不稱職。 因此跟俄國開戰支出,軍隊變現的十分糟糕,幸好俄國的動員機制同樣混亂,這才讓普魯士有了充足的時間,打磨軍隊,訓練士兵,讓軍官適應戰場氣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