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但如果再來一次這種程度的戰爭,普魯士軍隊未必有這么好的運氣,軍方認為,如果敵人動員機制可以跟拿破侖的法軍一樣,恐怕普魯士在開戰的前三周就會崩潰,而按照普魯士目前的機制,至少得七到八周才能把軍隊整理好。 在這種情況下,高度關注軍隊建設的國王就希望能進行新一輪改革。第一,根據這些年的人口增長情況,為了讓更多人得到訓練,國王希望能將一次征召的軍隊從4萬擴大到6萬人,這樣可以讓普魯士現役部隊增加一半。另外,將預備役服役期從2年,延長到5年,這樣讓預備役士兵可以保持更長時間的受訓狀態,避免過早的忘記軍事技能。至于后備役民兵,戰爭已經證明,他們真的就是一群農民,已經不需要維持了。 但議會反對改革,不但不希望延長預備役期限,還要求將現役部隊服役期從3年縮短到2年。議會為什么要這么做,一來是代表民眾利益的議會,不希望服役期太長,軍國主義只是國家層面的東西,老百姓誰想把青春都獻給軍營啊。二來,是在民主革命中,議會的資產階級政治家看到,民兵才是他們可以依靠的武裝,正規軍都是忠于國王的。所以減少現役部隊,保持民兵存在,這是議會跟國王的權力之爭。 俾斯麥覲見國王,先是告訴國王一個好消息,正是他從英國敲詐到了每年一千萬英鎊的援助,盡管這還沒有確定,但俾斯麥先把好消息說出來,仿佛已經達成了協議一樣。 這確實是一個好消息,相比英國,普魯士真可謂是一個窮國,后世會計統計,這時期英國的財富總量占歐洲的70%,普魯士只占4%,英國財政收入8000萬英鎊,將八分之一給普魯士,這對普魯士來說確實是一筆巨款。 但國王頭痛的不是錢的問題,普魯士財政收入雖低,但普魯士的生活成本耕地,養一個士兵的成本,在歐洲是最低的,比俄國還要低。而且將至少四分之三的財政用于軍事開支,普魯士是養得起自己的軍隊的。 國王頭痛的是軍事改革問題,議會糾結的也不是撥款的花費問題,而是用撥款問題來卡國王的改革,國王希望淘汰缺乏紀律,沒有戰斗力的民兵,加強忠于國王的常備軍,議會認為應該保留民兵,削弱鎮壓過革命的常備軍,這才是問題的癥結。 然后俾斯麥又告訴國王說,他可以保證推動軍隊改革。 國王問他要怎么做,俾斯麥說必須先任命他為首相,而且要給予他全權。 這正是國王最不滿俾斯麥的地方,固執己見,而且專橫。要他回來當外交大臣,他也要制定外交政策的全權,現在他還要當首相,依然要全權。 但國王跟俾斯麥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打敗奧地利,統一德意志。國王強忍著對俾斯麥的方案,答應了俾斯麥的要求。 俾斯麥要怎么做,才能化解議會這個死結呢?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