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現在已經不是錢的問題,而是生產力的問題,造船業迎來了狂歡,各大造船廠都接到了各國海軍豪邁的訂單,凡是能建造大型船舶的船臺上,都擺滿了海軍的軍艦。 而在生產力的比拼下,英國終于輸了。英國人發現,搜空本國的大型船臺,一年也只能有四十艘大型戰艦同時建造,而中國的造船能力,則高達每年九十艘大型船舶。其中中國本土能建造五十艘,北美沿岸的造船能力在十五艘左右,美洲公司在南美有兩座能開建大型軍艦的基地,歐洲公司在黑海沿岸每年能建造十艘大型戰艦,非洲公司擁有建造四艘的能力。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大型軍事基地,比如新加坡、蘇伊士、剛果等地,都擁有大型造船廠,以前只負責維修,經過改進設備,短時間內就能擁有造船能力。 最大型的船臺都用來生產軍艦,導致造船價格陡升,大型商船一度停建。 兩國造船工業開始超速發育,各大船廠拿著海軍的定金,一邊生產軍艦,一邊擴大造船廠規模,提高造船能力。整個世界的造船工業都在擴張。帶動了鋼鐵冶煉,機械加工業跟著擴張。海軍競賽下,世界經濟竟然在增長。 這種增長當然不是良性的,因為這是各國政府通過高負債,短期內提高了工業市場的結果。 這種既不是消費型,也不是投資型的經濟增長,不但不可能持久,而且會給各國財政帶來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相對來說,中國的負擔其實更輕,因為中國是一個歐洲人無法想像的超級經濟體,中國人口總量是英國的二十倍,經濟規模是英國的十五倍,承擔一個只有英國兩倍的軍費支出,并不是什么難以承受的負擔。 可是對于英國來說,就很難承受了。120艘一等鐵甲艦,而且因為軍備競賽,造船價格暴漲,每艘定價達到了100萬英鎊,總計超過1億英鎊的開支,以及日后需要用來維護這只龐大艦隊的開支,讓英國人知道了什么叫做勒緊褲腰帶。 英國都開始無法承受,那些經濟遠不如英國的國家,就顯得更吃力了。德國人在英國追加造船計劃的刺激下,也宣布將本國造艦規模大大提高,三年造艦增加到了60艘,但德國人發現,就是這個規模,德國造船工業也吃不下來,因為才發展了沒幾年的德國造船業,規模跟英國相比實在不是一個級別。 德國人甚至在波蘭的造船廠里都塞滿了軍艦,每年最多也只能同時建造12艘鐵甲艦。 但德國工業不缺技術,也不缺技術工人,擴張能力極強。在海軍訂單的刺激下,克虜伯等巨頭紛紛開建新的造船廠,力爭用三五年時間,將德國的造船能力趕上英國。德國人有計劃的發展造船工業,效率驚人的快。 但依然比不過中國,僅用了一年時間,中國就改擴建了大量造船廠,將造船能力提高到了每年能同時生產120艘一等鐵甲艦的水平,英國卻只擴張到每年60艘的能力。 各國的鐵甲艦如同下餃子一般進入大海,迅速海試,迅速武裝軍隊,密集進行演習,以期盡快形成戰斗力。 造艦能力大幅度提高之后,商船依然很難找到生產大型商船的造船廠,因為中國開始忽悠盟友加入軍備競賽。 盡管保持英國雙倍的主力艦數量,但海軍認為應該全力以赴,但海軍軍費預算已經很難繼續無限制的擴大,那么忽悠盟友就成了分擔壓力的必要辦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