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秦始皇陵-《大秦命運》
第(3/3)頁
秦王嬴政的帝王陵墓建于秦王嬴政元年至秦二世二年,也就是前246年到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guī)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nèi)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于內(nèi)城南部,呈覆斗形,現(xiàn)高51米,底邊周長1700余米。據(jù)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nèi)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就有有400多個,
秦王嬴政的帝王陵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
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約25千米,南北寬約7千米。傳說因此山山體像一匹驪色(黑色)的駿馬,因而得名。
這一帶有著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這段山脈左右對稱,林木蔥郁,谷峰相問,山體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狀似盛開的蓮花,帝陵位于驪山峰巒環(huán)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猶如蓮蕊居于正中。以當時的實用角度和后代的風水觀念來看,此處均為設置陵園的理想之地。在秦始皇陵東側(cè)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為此專門在陵園西南側(cè)修筑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余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余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此外,在陵園東側(cè),有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jīng)過。南面背山,東西兩側(cè)和北面形成三面環(huán)水之勢。“依山環(huán)水”正是秦始皇陵最霸氣的地方!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shù)之多持續(xù)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嬴政元年(前247年),陵園營建工程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創(chuàng),早在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但秦始皇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后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此時就是初期階段。自秦王13歲即位開始到統(tǒng)一全國的26年,這一階段先后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guī)模和基本格局。
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強迫平民從事的無償勞動,包括力役 雜役軍役等。古代,凡國家無償征調(diào)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皆稱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兩部分。它是國家強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負擔。秦漢時由政府法律規(guī)定的成年男子必須為政府從事力役和兵役。開始服役的年齡,即傅籍年齡,秦時為17歲。在秦國,服役者的勞役繁重,生活艱苦,即使打仗,也要自備衣物。凡逃避徭役者,法律定為“逋逃”罪和“乏徭”罪。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蒙毅在心里默默念叨著流傳千古的詩句。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东区|
阿勒泰市|
会昌县|
灵寿县|
广灵县|
兴和县|
辽宁省|
永济市|
青川县|
莱州市|
西和县|
睢宁县|
丘北县|
黄山市|
惠东县|
淮南市|
宁南县|
彭阳县|
中西区|
谷城县|
永清县|
登封市|
汉寿县|
丹江口市|
左贡县|
洛南县|
都江堰市|
赫章县|
青田县|
漳平市|
双流县|
孟津县|
江安县|
剑阁县|
连云港市|
资讯
|
赞皇县|
黄陵县|
静安区|
萨嘎县|
灵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