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禍福相依-《大秦命運》
第(1/3)頁
尤其這次,東方六國的墨家子弟十分痛恨秦國武安君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士兵,所以這次動員了三千人墨家俠士守衛鄴城和宜安。
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存在。人們對俠充滿了期待,認為俠是正義、光明和公道的象征,是替天行道的人間使者。遠的不說,倘若沒有俠,金庸、古龍的江湖里,就少了波瀾壯闊的豪情。可是,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們,卻普遍不喜歡俠。雄才大略如秦皇漢武,都曾有過滅俠的舉動。那么,俠是什么時候產生的?秦皇漢武為什么要滅俠?
俠是什么開始出現的呢?西周以前,社會結構非常固定,人人安守本分,安居樂業,就像一個蘿卜一個坑一樣,沒有什么意外。從春秋時起,社會結構松動,人員流動活躍,人們從社會結構中解放出來,“士”登上歷史舞臺,他們脫離了農業生產,游走于列國,謀求官職。“俠”就是“士”中的特殊群體。
俠士有一套高尚的原則——信義,“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為了信義,會為主人或朋友慷慨赴死,凜然之氣雖越千古而不朽。正因為有此般情懷,俠士才成為后人津津樂道的風流人物。比如晉國豫讓,給智伯報仇失敗,不惜拔劍自殺。魯仲連、專諸、聶政等,都是其中佼佼者。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戰火恣起,硝煙彌漫。列國都主動或被動地投入戰爭當中。為了在列國兼并中站穩腳跟,列國想盡辦法招攬人才,有的甚至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集信義、忠誠于一身的俠,就成為他們的招攬對象。戰國四君子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門下,就養著不少俠士,供自己驅使。
不過,這些俠士不單純地充當貴族的“槍”,也不單純是他們的“打手”或“殺手”,如果他們覺得主人的行為太下作了,這些俠士也會絕塵而去,長逝不顧。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并立,沒有統一的國家秩序,俠在這種散漫而自由的環境中,簡直如魚得水。他們“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自帶悲壯氣質和灑脫風流。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有個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俠士的生存環境。此人正是秦始皇。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橫掃六合,一統寰宇,建立了規矩有序的龐大帝國,游俠原先散漫、自在的風格,都要被收攏到國家秩序中來。在《大秦帝國》中有這句一句話“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每每讀到這句話,總能觸到歷史的厚重與滄桑。盡管春秋戰國無義戰,但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所經歷的每一場戰爭,都是與明天的提早告別。贏秦,這個為東方六國所鄙夷的西方諸侯,經過了數百年浴血奮戰,才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其中艱難,誰與之言?
秦統治者要做的,除了建設新的國家,還要確保國家的內外安全與穩定,他們不允許任何威脅國家安全的異己勢力的存在。禁俠就是由此而來。
韓非子在《 五蠹》中說:“儒以文亂,俠以武犯禁”。所謂“以武犯禁”,就是以武為持,違反國家法令。他認為俠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把自己的至性至情隨心所欲放在第一位的。他們往往為了私人交情,而做出一些有損社會安全的事情。俠游走在國家秩序之外,不受管轄,就像一顆顆游走的炸彈,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爆炸,鼓動民眾,威脅統治。
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墨子的一生都在踐行俠士的行為準則,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俠士都是可以的,且看他行俠仗義的事跡:他在聞知魯陽文君要攻打鄭國后,前去說之以理,并通過現場實物圖演示擊敗了公輸般的攻城的器械和技術,最終說服魯陽文君停止攻鄭。楚國攻宋,墨子派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持守城裝備幫助宋國,又以機智交鋒,迫使楚國退兵而去,使弱小的宋國得以保全。他“南游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多次訪問楚國,獻書楚惠王,但后來他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越王邀請墨子作官,并許給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聽吾言,用我道”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
所以后人將墨子推崇為“華夏五俠之”!
墨家的思想內容和當時的秦國產生了劇烈的沖突,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墨子都帶著守城器械和弟子們為秦國侵略的對象義務打防守戰。
南陽城守府內。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阳县|
华安县|
波密县|
东安县|
木兰县|
太和县|
宜黄县|
台中县|
利津县|
涡阳县|
芦山县|
大余县|
哈尔滨市|
讷河市|
木兰县|
屏东县|
林周县|
田林县|
双峰县|
启东市|
玉树县|
伊川县|
敦化市|
且末县|
开远市|
江城|
赣榆县|
淳化县|
四会市|
东丰县|
沂南县|
融水|
大田县|
黄冈市|
孟村|
玉环县|
云霄县|
清丰县|
平舆县|
芷江|
澜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