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武王伐紂之后,箕子在避禍遼東,于朝鮮半島,如今的樂浪郡,后世的朝鮮平壤一帶,建立箕氏朝鮮。 西漢時期,有燕人衛滿前來投奔,最終驅除了箕氏,建立衛氏朝鮮?;蟿t只能南下,逃入了后世的韓國,建立了馬韓政權。 馬韓政權的組成是由箕氏帶領的殷商遺民,再加上一部分濊、貊等少數民族組成,語言及風俗習慣跟秦末時期跑來的弁韓人與辰韓人大相徑庭。 他們的組織結構松散,以部落為形式,尊辰王為主,其它城邦自有城主,大一點的城池首領名叫臣智,小一點的叫做邑借。 如果把三韓地區看作是大漢的三個郡國的話,那么馬韓、弁韓、辰韓的首領就是郡守,底下各地城邦,臣智可以看做縣令,邑借則可以理解為鄉長,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一行人往船塢方向走,張橋簡單地說了一下此地的情況,遠處村莊早就注意到了這邊,村落里的百姓紛紛出來觀望,好奇地打量著這些外來人。 “四將軍,那人就是此地村老?!? 趙禾指著村口方向。 此地是個月牙灣,天然的避風港口。 船塢在西山,百姓村莊在南面以及東山沿岸,村口的位置就在月牙灣中心。 幾個村民壯著膽子,在一名約六旬上下的老者的帶領下走過來。 這里是軍事基地,周圍都建有柵欄,門口有士兵守衛,他們被攔在了基地外,也不敢喊,只能遠遠地看著。 “讓他們進來吧。” 陳暮目光含笑。 很快老者與幾名村民就順利進入船塢內。 老者瞥見遠處上千噸重的大船正在緩緩駛入港口,心中恐懼,還是強裝鎮定,雙手相疊,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兩根大拇指豎起來,彎腰行禮道:“見過上使?!? 他的發音稍稍怪異,但基本能夠聽懂,而且這個行禮手勢也很有意思,左手扣右手,指尖朝上,屬于標準的秦禮。 到漢時這個禮儀有些許變化,大拇指不再向上豎起,改為向下,且行禮時要彎腰齊眉。 陳暮用漢禮回了一禮,同樣用古秦語回答道:“見過老翁?!? 老者起身之后,直截了當地問道:“上使地位尊貴,不知來我們這樣的窮鄉僻壤有何貴干?” “此地風大,不如屋內請坐。” 陳暮笑了笑,沒有回答,指著不遠處的船塢院落示意老者進門再談。 屋子是典型的漢代建筑,外有庭院,內由石柱墊高,木質地板,左右推拉的移動門,眾人進了院子,一行人脫鞋進屋,跪坐席上。 等大家都坐好后,老者就又問道:“上使能告訴我緣由了嗎?” 秦人性格這么直的嗎? 陳暮在心里腹誹,臉上卻笑吟吟地道:“我想問老翁一句話,不知在此地住地習慣否,聽說你們這叫莫盧國,我記得齊國亦有盧國封地?!? 老者驕傲道:“不錯,我們莫盧國之人便是從齊國盧邑而來,族人原本姓高,祖先為祖望盧公,受封于盧國,因而子孫皆姓盧。盧國滅亡之后,我們便為齊民,秦朝滅齊,我們坐船遷徙至此,繁衍生息,已有四百余年?!? 陳暮驚訝道:“沒想到老翁竟然記得如此清楚?” 老者撫須笑道:“三韓雖為蠻夷之地,但亦常與遼東漢人打交道,讓我們知道今夕是何年。且祖上傳有書籍,代代相傳,自然清楚。” 這是陳暮沒想到的,他還以為三韓是原始社會呢。 不過倒是他孤陋寡聞了,《三國志》記載,弁韓與辰韓語言、穿著、風俗都與秦人無異,且已經是完整的農耕文明,種田、養蠶、織造、冶煉樣樣精通,典型的中原人風格,雖然技術還處于秦朝技術,比較落后,但秦漢之間屬于一脈相承,總體差異還是不大。 陳暮聽到他的話,露出了一絲狡黠的笑容,輕聲說道:“既然為齊民,那就是同宗同源之本也,如今青州齊國故地,亦有大量盧姓,乃為爾等同族,難道在老翁眼中,我們都非周朝子孫否?” “額......” 老者一時遲疑,猶豫片刻,說道:“自然是。” “既是同宗,難道老翁不愿遠迎否?” 陳暮又問道。 老者只能無奈道:“自當遠迎?!? “呵呵?!? 陳暮笑了笑,說道:“盧姓出自姜姓,乃太公望之后。如今秦朝滅亡,大漢襲承,漢人皆為周民,我等都是姬姜之后也,可謂本就是一家,老翁遠逃至此,背井離鄉,他日見背之日,何以面見祖宗?為何不認祖歸宗,回青州盧國去看看呢?” 認祖歸宗? 老者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 怎么一會兒認親戚,一會兒就讓自己認祖歸宗,他都感覺跟不上陳暮的思維。 雖然不可否認,認祖歸宗,回盧國瞻仰先祖故地,對于這種漂泊海外,且保留中原習俗,崇尚祖先的人來說,確實很有誘惑力。 但這種事情來得太莫名其妙,讓人忍不住狐疑。 老者也是這樣,疑惑不解道:“我們已經離開祖地數百年,上使為何忽然讓我們回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