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實際上,根據熊廷弼的最新塘報,后金僅僅只是放出了議和的消息而已,皇太極另一面又分兵兩路,分別往覺華島和寬甸去了。 這哪是想要罷兵言和的意思,這是賊心未死。 然而屬國朝鮮,以及遼東百姓,聽聞后金主動求和的消息后,都是人心浮動,有些地方,甚至已經提前慶賀久違的太平了。 人心,這就是人心啊! 朱由校坐在椅子上,心知肚明,皇太極絕不會甘心一直在建州做個土酋長,而自己,也不會放著國仇家恨不去報。 這次就算議和了,也是毫無意義。 大明與后金的戰爭自萬歷一朝至今,持續近半個世紀,早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可很多人還是天真得很。 他們奢望著,只要這次大明撤兵,后金就會遵守合約,從朝鮮撤兵,從此兩方過著罷兵言和的太平日子。 想什么呢? 少不得,這次要由自己這個宗主國的皇帝當壞人,現在朝鮮已經被后金打怕了,聽說滿朝百臣大部分都贊同議和。 這個朱由校也理解,畢竟韃子現在是在人家的地盤上肆虐,大明和后金不斷大戰,而朝鮮軍隊卻只能在本土上看熱鬧,這滋味的確不好受。 可能他們想的,是無論如何先把后金軍從朝鮮境內弄出去,然后再徐圖恢復。 但是理解歸理解,無論朝鮮內部現在怎么想的,朱由校能傳出去的意思只有一個,拒絕議和。 大明現在完全有能力把后金消滅,國仇家恨,就在這兩年了,沒有那個功夫跟他們徐徐圖之。 如果朝鮮屬國內部意見不一致,那朱由校就只好派個人過去,幫他們達成一致! 皇太極想要利用人心,使花招,多半又是那個范文程的意思。 朱由校只能是見招拆招,用大明皇帝的身份,強令朝鮮及遼軍繼續作戰,直到出現一個滿意的結果。 至于說其它的,朱由校現在已經管不著了,最近發生的事兒,實在已經令人焦頭爛額。 “傳朕的口諭到覺華島,令朝鮮上下君臣,凡是還自視為大明臣屬的,都要抵抗到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