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他一時亦是深以為然,若不是朝廷層層加碼的把持和壟斷,再加上那些大戶勾結商人囤積居奇的壓榨,逼得百姓吃不起鹽而全身浮腫脫力,他們又何以冒著殺頭的風險而去偷偷畈運那種苦得舌頭發麻的黑鹽,進而又被逼得不得不起來造反才有活路呢。 突然哨子聲吹響起來,卻是城內的敵軍又沖出來騷擾和襲擊了,這種針對他們立營筑壘工程的襲擾,在今天已經是第三次了。 所以他也不慌不忙的舔干凈手里殘余的汁水,才端起放在邊上的弩弓開始上弦校準;作為苦慣了的莊稼漢出身而言,這種好東西是不能有絲毫浪費而會折福的。 然后,就見營地西面的河岸上,已經有從上游城區放流而下的許多板條一般河船靠著,而從中奔下許多散亂的敵兵來。 。。。。。。。 而在交州城外的另一處地方,周淮安也在正在陣前的堆土而成的高臺上觀察著軍情。 按照之前打探和收集到的消息,自己所要面對的這座大羅城,而且相對于秦代開南海三郡時代所留下相對狹促的子城,十多年前由高駢任上所營造的大羅城規模遠要大得多;可謂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大型城池。 而在親眼所見之后,還是不免為之嘆為觀止了。因為這是一座位于紅河及其支流朱鸞江分叉的天然環抱之中,三面憑水為險而只得東南一面可從陸地進攻的人造險峻之地,紅色夯土城墻和灰白色壘石而成的基座,就像是簇立在地平線上的雙色圍帶。 按照周淮安從地方官府殘留圖籍中找到的修繕記錄,其周長最少有一萬三千步,光是外圍墻兩丈六尺高,墻基亦有兩丈六尺寬;上面遍是用作擋箭兼防雨水沖刷的竹棚,而看起來烏泱泱的一條條。 而在外墻下又有大片延伸開來的坊區,四面尚有連貫的六尺高胸墻為屏護;其中設有大小城門6道、門樓5座,更樓55座、樓梯34處,另有引水管道3條直通江中而不虞水源斷絕; 而在圍墻外更筑有一道丈半高、底部三丈寬、周長一萬多步的河堤,以保護整座城池及數千計的新建民居免受洪災之襲。同樣也對來自河上的攻擊構成了某種居高臨下的阻卻。 因此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后世大羅城的原址基礎上被命名為“河內”,乃因其東瞰紅河、北接西湖、西南臨蘇瀝江得緣故。這也是古代越南猴子的一大特色,大量地名和區域稱謂上都是努力山寨了中原王朝的地名,以示區別于周邊的緬、泰、柬老之類蠻夷的小中華之風范; 這處河內由來亦是如此亦是,最早源自于戰國時的黃河流域,與河東、河西并稱“三河”的河內之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