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一些很有影響力的媒體,舉辦的“公知”評選活動,更讓很多人對這樣的頭銜心生向往。 而主流媒體對“公共知識分子”,也就是公知的最新定義,主要有三個標準: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yè)素質的知識者;對社會進言并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毫無疑問,這三個標準中,“進言”和“批判精神”,更好表現,所以一時之間,各種批評的文章層出不窮,真是比著賽似的朝外冒。 其中當然免不了有不少,干脆“借鑒”由一些“專業(yè)人士”用心操刀的文章。 “按理,我們的媒體界,”周晨又看向大家,“我不是說各位哥哥姐姐,” 大家此時都懶得給出反應。 “因為工作的原因,能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出國可能也多,對很多方面,應該有客觀的認識,遺憾的是,他們中的一些,竟然也被一些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捍衛(wèi)所謂的普世價值的宣傳所蠱惑,于是紛紛以心懷世界的公知自居,大義凜然的一邊批評我們,一邊宣傳那些觀點,” “他們是真的覺得,我們在很多方面,是錯的。” 在媒體界,乃至主流的媒體界,此時不乏這樣的人,他們都自認為高尚,認為是在為“全人類共同的利益”、“普世的價值”這樣崇高的目標奮斗,也因此覺得,我們就是好多地方都做錯了。 壓根沒有想到,自己是被一些國際同行給忽悠瘸了——或者,他們其實意識到了這一點,只是有另外的考量。 “我們安聯(lián)這個平臺上,類似的微博越來越多,” 好些人再次不自然起來,我就發(fā)過那樣的。 “我覺得,這是一個問題,我們在研討應對的辦法,也希望,能得到各位哥哥姐姐的幫助,” 他提前研發(fā)出微博,目的就是不給后來那個各種恰爛錢的同類產品面世的機會,所以絕對不想自己的平臺,成為各路“公知”起家的助力器。 “這股這歪風邪氣,有必要剎一剎……”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