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民族文化-《日月永在》
第(2/3)頁
“以往只在史書的字里行間窺探過草原的光景,今日一看,真的是讓人心曠神怡。”
漫山遍野的牛羊,充斥眼球的蒼穹碧浪,唯一變化的,便是看不到穿著袍服、氈靴的草原人,取而代之的成了束發青衫的大明人。
“以后這片土地,世世代代都會是咱們漢人的了。”
自古以來的領土宣稱權可能才是朱允炆留給后世改朝換代最寶貴的財富?
一想到這,朱允炆也不禁笑了起來,果然,對于土地的貪婪性,無論哪一個民族亦或者政府都是一樣的德行。
“這生活在草原上可跟中原內陸不一樣,穿著寬袍襟帶不太方便吧。”
駕輅里的朱文奎順著車窗往外看,倒也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明服,也稱明制漢服,款式在‘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細節上的改變,重新制定。
漢族服飾的特點就是堂皇大氣,即使是一般士子的儒生素衫,也是長袍寬袖,以系扣、襟帶等為系結物,而像錦衣衛等將校卒勇,還要下著裙甲,便服的話會套襦裙。
實事求是的來說,麻煩和極大的不方便!
朱允炆在后宮的便服是他自己魔改的服裝,款式已經非常貼合后世的現代服飾,所以他老是在想,他這算不算是皇帝帶頭毀滅民族的傳統文化?
也因為糾結這一點,他一直沒有敢于摻和服飾改制這件事上,因為怕被罵。
今天朱文奎能自己看到這一點,他還是很欣慰的。
“小家伙,你說咱們袍衫襟帶不適合草原上的生活,那你倒是說說應該怎么改啊。”
說著還揉了揉朱文奎的腦袋:“你看那些草原人,他們的服飾不也是這般的寬袍長服,具有他們民族特色的服裝嗎?”
“不一樣。”
朱文奎搖著腦袋說道:“兒臣仔細看了一下,他們都是各部的酋長在覲見父皇的時候才會這么穿,平素里都是窄袖短衣,方便他們放牧游獵。”
“胡扯。”
朱允炆假意一瞪眼:“你是想讓咱們漢人也去如蠻夷那般嗎?”
“不過一件衣服而已,何至于牽扯到民族?”
郭倩這時候插了一句嘴,抱著孩子納悶:“妾家里叔伯兄弟多,都是從軍入伍的,他們在家里鍛煉操訓的時候,也是穿的便捷舒適的短衣,只有家里來客時才會換,爺爺生前點將,家里的叔伯穿的也都是方便于打仗,哪有穿長袍寬袖的。”
說著話,看到朱允炆目光不悅,忙嚇得閉上嘴巴,小心翼翼打量起來。
“父皇,你別生氣。”
瞅著朱允炆面色不善,朱文奎主動解釋道:“昔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因趙國屢受胡人侵擾,而周服繁冗,不適合馬上作戰,為了保國安民,趙武靈王主動帶頭易服更容,自此國力大興,趙國也于戰國時期一躍而起,成為軍事力量鼎盛的大國。
所謂變法變法,因時制宜而施行,既然法都可以變,一些旁支細節的東西,難道還比國家百姓更重要嗎?”
朱允炆詫異的挑起眉頭:“這話是誰教你說的?”
這般說辭,可不像一個七歲黃口小兒應該有的認知。
“孩兒自年關后搬入乾清宮,見父皇動行舉止皆于青史君王有異,所以大膽翻看了父皇放在暖閣內的一些批辭。”
說到這,朱文奎跪在車廂內頓首:“所以兒臣這些微末淺見,都是受到父皇平素里操勞國事的啟發,大膽揣測。”
“好你一個小東西,還敢看老子批復的奏本了。”
朱允炆撫掌大笑,反而是頗為滿意。
“你說的對,一件衣服而已,當然是怎么舒服怎么穿,難不成讓種地的農民三伏天也穿長袍寬袖才叫熱愛民族?他們光著脊梁,面朝黃土背朝天,可比那些整天叫嚷著民族文化重于泰山的嘴炮黨更加愛國。
只有那些嚴重缺乏文化自信的人,才會天天惦記著靠一件裝束來搞文化復興,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就是愛國愛民族了?荒謬!
好孩子,你說的很對。趙武靈王如果不易服更容,趙國要死去多少無辜的百姓,咱們不變革不圖強,如何強國富民,到時候一旦有異族入侵,生靈涂炭國破家亡,穿著這身衣服見祖宗去臉上就有光了?
咱們民族的服飾要弘揚更要保護,但不應該讓這身衣服成為咱們的思想牢籠,重大的節日和場合我們應該穿著祂保護祂,但在其他的時間或者不同的環境,我們就應該穿更適合的服飾,來給予咱們方便。”
朱允炆至今沒有想過動服飾改革或者說發型改革,因為他會被人罵死!
天下的士子和百姓不會罵他,但會有一群天外天看著他的人來罵他。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市|
禹州市|
江陵县|
怀安县|
环江|
无极县|
宁国市|
梨树县|
东城区|
德格县|
延津县|
兴安盟|
清涧县|
余庆县|
洛宁县|
三原县|
中阳县|
喀喇|
和林格尔县|
肇东市|
保德县|
临桂县|
扎赉特旗|
大冶市|
札达县|
荥阳市|
贺州市|
宕昌县|
孙吴县|
崇仁县|
湖州市|
朝阳区|
庐江县|
兴业县|
通海县|
资中县|
南靖县|
闽侯县|
鄂伦春自治旗|
常熟市|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