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內閣擬定的新四部官員名單就放在朱允炆的御案之上,而后者連看都沒看就批了紅。 這名單上林林總總下來近百名提拔、調任的官員,他怎么可能全數了解這些官員的能力和秉性。 內閣四名輔臣和吏部尚書朱高熾、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景清既然全數署了名,那就說明這些官員是經歷過一次‘層層遴選’和慎重考慮的,他這個皇帝根本不需要費心費力的去斟酌。 難不成還讓御前司一個接一個的審察? 那他這個皇帝當的未免也過于小氣了些。 “干啥啥不行,內斗第一名。” 朱允炆真正留心的,無非是四部的新任尚書罷了,而這四個人的情況他是心里有數的。 各黨身份出身的都有一個,倒是平衡的緊,而這個發現便讓朱允炆不屑一笑。 內閣這些人的格局總是那么狹隘,能攏到碗里的都恨不得把自己活活撐死。 “他們想選誰朕就讓他們選誰,五年計劃完不成,他們一樣吃掛落。” 現在爭權奪利,將來被牽連落馬的時候后悔都來不及。 眼下的內閣選材還是優先看黨派,等到以后的內閣選材之前就該優先考慮能力了。 當然前提就是后繼任的皇帝還能擁有眼下朱允炆的權力。 而在朱允炆的默認下,大規模的朝堂改制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起來,在南京城里,新的部堂署衙紛紛掛牌成立,大量的官員履新、調動并開始履行新的工作職責。 即使在帝制的高效率機制下,等到各部紛紛熟悉新的工作崗位時,年關,也已悄然而至。 “今年,能過一個好年了。” 將銀裝素裹的南京城盡收眼底,伸手接過自蒼穹中飄然落下的白色鵝羽,感受著掌心中化水時的冰涼,朱允炆笑道。 “聽說夏元吉那家伙都笑了好幾天?” “大豐收啊。” 雙喜也跟著嘿嘿直樂。 建文五年沒有宗親年俸,沒有免稅田,而且勘合之上多了數百萬頃新田,今年的大明稅收,達到了一個令人心神振奮的數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