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大明巨變(二)-《日月永在》
第(2/3)頁
雙喜接過,本打算轉遞朱允炆,就見后者揚手:“拿給楊閣老看吧。”
楊士奇雙手接過,匆匆撕開觀瞧,面色大變。
“諸位,半月之前,廣東各大糧商的儲倉也失了火,兩百多萬石糧食被付之一炬。”
“敗家、造孽啊。”
夏元吉扶著心口破口大罵:“當年,倘使太祖爺家里能有一口余糧下鍋、倘使這江南江北不餓死百萬饑殍,都不會有我今日之大明。
即使到了今朝,西南西北多少百姓無米下鍋,饑腸轆轆的等著哪怕一口糙米稀糠,而浙江、廣東這些混蛋,為了一己之私,竟然燒掉數百萬石的精糧,如此糟蹋糧食,我真恨不得把他們全都扒皮抽筋。”
“他們沒燒錯。”
這個時候,朱允炆突然開了口,讓所有議論詰責戛然而止。
“不僅他們要燒,咱們也要燒,而且要比他們燒的更多。”
夏元吉傻住了,幾人都沒明白皇帝的意思,只有嚴震直嘆了口氣。
“不燒糧,這天下就完了。”
“剛才嚴卿謂朕言,說咱大明有乾坤顛覆的大禍,朕深以為然,不僅是乾坤顛覆,甚至可能是亡國之禍。”
朱允炆走下御榻,就近坐到了幾人旁邊,近距離的說起其中的緣由來。
“我大明丁口中,有六千多萬是靠地吃飯的百姓,他們的生活質量好壞,取決于每年打下來的糧食能賣多少錢,而一旦印度的糧食輸進來,他們就算去賣糧,也沒人會收糧了。
糧食已經不單單只是價格的貴賤問題,而是直接成了沒有任何商業價值的產出,糧食賣不出去,老百姓只能自己留著吃,但他們也就失去了換取錢財的途徑,沒有錢,買不起鹽、油、醬醋都物,更別提買衣服、買其他物件了。
長期不吃鹽,人可是會死的。
長此以往,百姓就會‘逃離’土地,不事生產耕種,六千多萬百姓無所事事,而我大明又沒有其他的地方收容這些百姓,就全成了流民,到那個時候,我大明就二世而亡了。”
后世,食品有一個所謂的保質期制度,這點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保質期制度的前身。
在東印度公司第一批糧食輸送回約翰牛本土后,導致了一大波農場主的破產,同時,也使無數靠地為生的自耕農紛紛逃離生產,土地開始荒蕪。
這個時候,約翰牛制定了一項政策,所有被儲存的糧食、面包、黃油等食用品,超過一定期限就必須銷毀,實際上這批糧食真的是變質而無法食用嗎?
這當然是不可能,是規定把它們強行定義成了過期食品,從而進行了銷毀。
這就是保質期制度的前身。
無論是約翰牛本土還是在東印度公司,每年,都會有超過上千萬噸計的糧食被銷毀,一噸大約是十二三石左右,也就是上億石的糧食。
“是朕考慮不當,才出了這么大一個隱患禍事,好在咱們發現的早,惡果還沒有種出來。”
朱允炆開口表揚了嚴震直的及時匯報,謂眾人言:“我大明還沒做好這方面的準備,也不具備完全消化這批糧食的能力,更不具備將數千萬自耕農脫產后的轉化能力,這個時候,一旦破壞完全成熟的糧食產銷系統,那就真的是乾坤顛覆。
朕的打算是,今年印度這批糧食不要帶回來,直接拉去臺灣,焚毀掉。”
“陛下,這可是數億石糧食啊。”
夏元吉差點當場猝死,哀聲道:“洪武朝三十一年的糧賦加在一起,也不過這般的數字罷了,就這么,全燒了?”
“燒!”
朱允炆沒有絲毫的心疼,甚至連面色都沒有變化:“不僅今年燒,明年也要燒,每年只要消化不了的,就全部燒光,一兩都不留。”
“那陛下,為什么不把這些糧食輸送到西北、西南呢?”
夏元吉還想爭取著保留下一點:“眼下甘肅地區、滇貴兩省,仍有數十萬百姓饑貧交迫,咱們留個一千萬石下來,養活這三省綽綽有余,豈不使天下百姓,齊訴陛下仁義?”
“維喆。”
朱允炆還沒開口,楊士奇已經先對此做了解釋:“汝豈不聞不患寡獨患不均之言,肅云貴三省,百姓受制于地力貧瘠而難以果腹,朝廷以工代賑,組織百姓通路建廠、開采礦山,如此尚可使百姓有錢買糧,勤勞工作。
而一旦無償賑糧,則使民怠工懶倦,肅云貴三省就再無進步發展的動力了,而且天下諸省觀之,百姓便知,即使他們不種地,朝廷也有能力供養他們,誰還愿意繼續整日埋頭撒汗于田壟之中呢?
如此一來,事態又回到了流民遍地的情況,大量百姓開始逃離田畝,這是取禍亡國之道。”
“那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干脆留在印度呢?”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国县|
太原市|
新蔡县|
隆昌县|
积石山|
东明县|
桓台县|
常宁市|
柳河县|
鲜城|
信宜市|
肥乡县|
柳河县|
屏南县|
兴宁市|
舒城县|
房产|
张掖市|
雷山县|
隆尧县|
宿州市|
西藏|
湘阴县|
仁布县|
梁平县|
梁河县|
富锦市|
时尚|
贞丰县|
庆阳市|
习水县|
东至县|
麻江县|
界首市|
若羌县|
老河口市|
萨迦县|
嘉定区|
普格县|
当阳市|
磐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