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撒進南京,城南的老李已是熟練的打開店門,將各種琳瑯滿目的水果擺上貨架。 別看是冬月,這時節(jié)的水果品類也不在少數(shù),加上前兩年搞出的什么大棚種植,冬天照樣能吃上反季的甜美果實。 而沒擺上一份新鮮的水果,老李都會把貨架下標注的價格標簽給抽掉,然后換上新的。 就如眼下剛剛放上的香蕉,原本的‘六十文一斤’就被改成了‘七十文一斤’。 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天漲價了。 從上個月中旬開始,南京的各大水果店就開始競相加價,這香蕉已經(jīng)從三十文漲到了今日的七十文。 已老李多年的買賣經(jīng)驗來說,等到這十一月的中旬,自己店里的水果起碼還能有十來天的漲幅空間,漲到一百的難題應該不會太大。 價格翻上三倍,就不怕違反指導價政策,違反市場管理辦法嗎? 對此,老李倒是不甚擔心。 這些水果施行的可是雙重價格制。 來買水果的得憑戶碟。 只要戶碟上的身份是‘明聯(lián)--大明’打頭的,依然還是三十文的原價,但要是說‘明聯(lián)--暹羅(日本......)’之類的,那不好意思,這價格就得按標簽價來賣。 外國人的錢不賺白不賺啊。 這句話不知道是從誰嘴里面說出來的,但老李這種南京地方百姓卻對這話很是支持。 明聯(lián)不知道多少年才能開一次的盛典大會,南京城云集了整個明聯(lián)的國王、貴族、頂級王公大臣、富商巨賈,這可是多么豐厚的商機。 不趁著這個風口撈他一筆,孩子將來成親的房子怎么買? 想想自己家里那個爭氣的兒子,老李就感覺自己渾身上下充滿干勁,幾十斤重的水果箱,抱在懷里簡直輕如鴻毛。 一箱接著一箱,絲毫沒有疲憊的感覺。 “等兒子大學畢業(yè),娶個媳婦,這房子得買,條件允許,還得買輛馬車,有房沒車的,出門工作也不方便不是。” 等都忙活完了,老李就喜歡坐在門口,跟鄰門店鋪的幾個小老板念叨,實際上就是在炫耀他的那個好大兒。 “南京大學的尖子生,年年獎學金都領大幾萬,嘿,出息。” 每當這種話從自己身邊那些小老板嘴里說出來,老李都會笑臉如花的擺手謙虛? 但哪一回聊天? 都是老李自己有意把話題往孩子身上聊。 家長能有什么炫的,除了比孩子。 “我跟你們說啊? 這教孩子? 就得棍棒之下出孝子,小孩子知道哪個叫是非對錯? 他沒有分辨能力啊,還不得咱們這些做家大人的盯著看著? 不然能走上正道去嗎?” 坐在日頭下曬太陽? 老李又開始傳授他的育兒經(jīng),幾個中年男人圍著老李或坐或站,倒是都老實得很,沒有插話只是不停附和點頭。 但老李的談興才剛開始? 一群外來客的到來就打斷了老李的侃侃而談。 顧客上門這是買水果來了。 雖然沒怎么聊過癮? 但是老李還是慌忙站起迎過去,啥也沒有掙錢重要不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