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很快,閣臣們也過來了,朱國強讓畢拱辰把新錢拿給他們。 看著看著,在稱贊著新錢精美時宋學朱忽然問道: “畢尚書,咱們這“乾圣通寶”怎么和銀元一樣,為什么不用方孔錢?” 從秦代鑄半兩錢開始,取“天圓地方”的方孔錢,就是歷朝銅錢的定式,就是之前制造的“乾圣通寶”也是如此。 畢拱辰連忙解釋說: “首輔,我朝制錢,與過去翻砂鑄造不同,全部采用機制銅錢,就是用銅板壓制造,而采用機器壓造時,需要增加一道打撞中心錢孔的工序,費工費時不說,而且質量難以保證,成本太高,效率下降,鑄錢越多虧損越大,因此鑄量受到限制。所以,為了節省開支,才采用與銀元類似的銅圓。” “哦,原來如此,不過百姓早就習慣了方孔錢,改用這種銅圓,會不會造成不便?” 其實,大明的銀元也是源自于遼東,源自于“遼東軍餉”銀元,那些制造精美的“一兩銀元”,因為含銀量統一、重量統一,而受到市場的歡迎,商人非但不會將它熔化,而且還會拿它作為統一的標銀。 到乾圣元年后,戶部先后制造了一錢、兩錢、五錢以及一兩的“乾圣銀元”,這些重量標準、成色統一的銀元,從投入市場的那天起,就深受百姓歡迎。 畢拱辰回答說: “既然百姓已經習慣用銀元,那也就不會覺得銅元不方便,況且,它的銅色、重量與舊錢一致,而且,就像陛下說的那樣,它就是一種輔幣而已,本質上它和制錢并沒有任何區別,都是朝廷的定制之錢。” 要說乾圣朝的官員們與崇禎朝的官員有什么區別,就是不像他們那樣要么空談祖制,要么空談道德,乾圣朝的官員們都極為現實,畢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千古名言,他們又怎么可能忘記。 既然陛下決定了,那他們自然也就雙手贊同了,況且這確實與朝廷有利,一年錢利上百萬兩,這樣的好事……當然要支持。 看到陛下的心情似乎不錯,宋學朱便試探著說道。 “陛下,臣有事啟奏,南天門那邊有急報過來說……” 在宋學朱稟報的時候,是小心翼翼的斟酌著用詞,但是這邊他的話聲剛落那邊陛下就勃然大怒道。。 “什么,他們吃了豹子膽了,居然敢殺我百姓!”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