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乾圣三年,在火車真正實用化之后,根據皇帝的旨意,由內府出資修建鐵路之初,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鐵路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么樣的變革,甚至在乾圣三年歲末,南京城外的那條鐵路筑通時,絕大多數人都以為,這只是陛下的“新鮮玩意”。 或許人們驚訝于它的速度,它的運力,但是沒有任何人會相信,鐵路可以修遍大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鐵。 一里鐵路需要將近6萬斤鐵! 六萬斤鐵,說多不多,一百里需要六百萬斤,一千里需要六千萬斤,而乾圣三年,大明的鐵產量,不過只有區區八千萬斤! 也就是五萬噸上下。 多嗎? 擱古代這樣的產量絕對是空前的,即便是在工業社會,18世紀的英國鐵產量也不過是區區兩萬噸上下而已。 放在這個時代,這樣的產量絕對可以滿足全國上下的需求。而且還是綽綽有余。可是用來修建鐵路肯定不夠。 況且民間也需要大量的鐵,而且鐵器還是大明的優勢出口產品——歷史上,甚至直到18世紀前半期時,歐洲的冶鐵產能還是不能滿足需求,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佛山、南京、大連等地的鐵器,如洪水般的銷往日本、朝鮮、東南亞、印度以及歐洲各國。 這個時代的大明就是典型的世界工廠,從鐵鍋到棉布再到白銅。供應著半個世界的需求。當然大量的出口也帶來了一個問題——產量不足。 產量的不足甚至影響到國內的供應。在這種情況下,大修鐵路簡直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有大臣上疏稱“緩建鐵路,以解民需”,為啥會這樣? 因為廉價的高爐鐵進一步拉低了大明鐵器價格,自然刺激了出口,在日本一口大鐵鍋可以賣一兩銀子! 一口鍋一兩銀子……這根本就是黑心黑到家了。 可就那,還搶著買,為啥?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造不出來,另一方面是他們自己的更貴。出口的鐵器多了,直接導致民間的鐵器不夠用了。現在又冒出來一個鐵路來“搶鐵”,當然經抑制一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