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作為平國國都的新城倒也不大,擱大明也就是縣城的規模。遵循《皇明祖訓》,新城開有四門,分別是東體仁門、西尊義門、南端禮門、北廣智門。 出廣智門,向北十里,有“尼山牌坊”。 尼山,即孔子爹媽的野合之地。 為什么要建“尼山牌坊”? 其實就是為了告訴國人,他們人人都負擔有“教化四夷”的責任。孔圣人他老人家都是“野合而生” 所謂“野合”是什么?,只能是指顏氏女——城外野人,在野外被國人叔梁紇看中,使她懷孕而生下圣人。至于這個“野合”,倒底是怎么個“合”法,就看各自的體諒了。 不過在這里建“尼山牌坊”,是為了鼓勵國人與土人通婚。為了傳播文明,為了……嗯,撫夷歸夏! “國人為國君服役,土人居田勞作耕種,這也是符合周禮的嘛!” 搭乘兩輪輕便馬車,前往自己的封地時,看到田間正在勞作的土人,劉宗周頗為自得的撫須說道。 現在的平國,人分兩類,一類是“國人”,就是國內來的移民,無論是國君勛貴或者百姓,都是“國人”。一類是“土人”,就是本地土民,可以是奴隸,也可能是自由民。 這一點與西周分為“國人”和“野人”相似。“國人”居住在城郭之內,是隨國君封建到四方的親族士兵,他們有服兵役的義務。“野人”居郊外野、鄙之中,是原被征服地的土人,以種田為生,地位低下,但能夠組織家庭,并隨土地賞易給“國人”,不會被任意殺戮。 原本使用奴隸只是入鄉隨俗而已。可是經過劉宗周等大儒的一番解釋,這事變成了遵循“周禮”的“復古”之制,甚至還有大儒偶爾也會體驗一番“野合”,萬一要是生出一位配享孔廟的大學者呢? 正當劉宗周感嘆著能夠生見周禮復興時,突然,從遠處傳來一聲銃響,遠遠的看去,只見數名國人手持火槍,依著大樹正與人對射。 “劉三,快,快去問問是怎么回事?” 從馬車跳下來的劉宗周,倒也沒有拔劍,而是拿出了火槍——圣人說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個射,現在早就變成火槍了。沒有誰會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至于什么祖制……現在,還真沒有幾個人計較。手持火槍的劉宗周一邊走一邊喊。 “我乃禮部主官劉宗周,這邊是怎么回事?” “啟稟劉大人,我等都是此地國人,一直收土人為家奴加以教化,可不曾想今天有土人找上門說,我們家的家奴是他們的逃奴,他們居然敢強行搶掠我等家奴……” “哎呀,那還得了!快,拿我的腰牌,請國兵支援。” 沖著遠處的土人放了一槍,劉宗周大聲喊道。 “土人蠻橫不知王法教化,待我等教化他們一番!”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