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在姚啟圣還沒回過神時,李石大聲。 “為何我等要等君王擇我,而我等不可擇君,當年孔圣人周游列國,今日,圣天子在位,封建諸侯于海外,我等為何不可擇君?不能赴海外列國一展所學!” 我等為何不可擇君? 震撼人心的一句話,只讓姚啟圣與周圍落榜的士子,無不是驚愕的睜大眼睛。 我等為何不擇君! 是啊! 為何不可擇君! 不是不可,而是沒有啊! 這天底下除了大明,還有什么? 滿清? 還是偽順? 還是朝鮮,或者安南?亦或者緬甸。 或許儒家有這樣的不是,那樣的不對,但是儒家卻構建華夏的基本價值觀,這個價值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形成——就是“華夷之辨”! 估且不說風俗語言,就是士人內心的驕傲,也會讓士人不愿意投靠被視為夷狄的安南、緬甸等國,那怕就是號稱“小中華”的朝鮮,擱士人的眼里,其實也是……夷。 夷狄是什么? 季布給出過答應:“夷狄譬如禽獸”。 堂堂華夏之人,過去投奔到海外,都是天朝棄民,都是自甘墮落與禽獸為伍,更何況是士人。 這幾年,大明是靠著“衣冠南渡”或者“撫夷歸夏”等歷史典故,才勉強改變了人們對海外的態度。加上一船船“南洋米”的運來,讓國人意識到南洋的富庶后,人們的態度在改變著。 但是士人呢? 士人的選擇是有限的,畢竟,他們沒有經過過饑餓的考驗,不需要為了一口飯食遠赴海外。 可是,士人同樣也是饑腸轆轆的——對于這些屢試不第的士人來說,他們渴望著機會,渴望著出人頭地的機會。 過去,他們沒有選擇,是因為周圍都是“禽獸”,總不能自甘墮落與“禽獸”為住吧!或者與逆賊為伍吧!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現在海外諸侯們卻不同,他們同屬華夏! 他們的血統與中原的皇家一樣,是中原王朝的血脈! 別看老朱家是要飯的出身,可老朱家得國最正啊! 這個血脈是什么? 就是正統! 那怕與帝室再遠,那也是大明的宗室,也是皇家血脈! 投奔這些諸侯沒有任何心理上的負擔! 大家都是自己人! 在眾人猶自思索時,又聽有人激動道。 “這位兄臺所言甚是,“故君者擇臣而使之,臣雖賤,亦得擇君而事之。”若是兄臺不嫌棄的話,我與兄臺同去,不知兄臺以為如何?……” 其他人一聽無不適紛紛喊道。 “同去,同去……”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