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朕不想殺人!” 朱國強冷冰冰的說道: “朕要想治你們的罪,直接下旨就行了,朕想的是是什么,導致如此千秋大業,居然被修成了豆腐渣,你們都是治世之臣,你們都來說說,這個亂子是怎么出來的?” 面對陛下的問題,眾人一陣啞然,為什么? 其實他們也在反思。 李建泰起身答道: “陛下,其實,這件事說起來,與我朝包工方式有直接關系。” “哦?你說!” “過去興修河務,是朝廷拿出銀子,這些銀子大都是用來買原料的,沿河各府縣提供力役負責施工,河道衙門只負責提供原料,巡視、監督,而地方官府除了組織力役之外,亦監督河道衙門提供的原料是否合格,是否充足,同時,力役施工時,除了河務官員以及地方官廳組織之外,還有地方鄉紳參與,他們往往會捐出些許錢糧,同時負責監督施工,而且他們比官員更負責、更積極,因為,他們的地就在河道兩側。” 他們是直接利害人啊! 黃河決口百姓遭難,鄉紳也逃不掉啊。 大水無情,倒霉的時候,大家一起倒霉,對于那些家有良田千畝的士紳來說,他們當然更積極,生怕河堤修的不結實,最后碰到大水時河堤塌了,沖毀了百年的家業。其中的利害關系,不點都通,沒有誰會為白癡到為了一點眼前的銀子,冒著大水沖毀河堤,沖毀家業的銀子,對自家門口的河堤視而不見。 甚至,大明各地的河堤、江堤,修建的最結實的地區,肯定就是那個地方的鄉紳更多,權勢更大,為啥?花朝廷的銀子,保自家的田,這么劃算的買賣,誰不爭啊? 萬歷年間朝廷為什么拿出十幾萬兩銀子修荊州大堤? 首輔張居正是荊州人啊。 “陛下登極后,四海承平,國庫充足,陛下為天下百姓之福祉興修江河河堤,每年拿出千百萬兩由工部會同地方施工,但工程方式卻一改舊規,改由工部繪制圖紙,統一發包,而地方只需要配合,提供人力即可,地方官府也樂得輕松,而地方人士,即便是想監督也是無從監督,或者不解新營建章制,不知如何監督,這才讓很多人鉆了空子……” 現在的問題是這鍋誰來背? 眾臣沉默皆不敢言——因為正是陛下一手制定的這個新規。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