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過,這里雖然富庶,但是官兵的警惕性仍然很高,你們看坡上……” 孫山手指著遠處的山坡,隱約可以看到幾個騎兵在盯著他們,或許是正放牧的軍戶和他們的兒子。 在孫山的引導下,他們向著衛所走去,衛所是一個石砌的堡壘,堡壘的周圍散布著許多木屋,那種尖頂的原木木屋,在東北很常見,因為這里的木材相當豐富,因此木材成了主要的建筑材料。 幾分鐘后,他們就到了衛所,在衛所前的操場地上有一些孩子在那里進行操練。年紀最大的不過十五六歲,最小的不到七歲,這樣的兒童少年在舞槍弄刀時,倒很象個模樣。 這樣的一幕,在大明的各個衛所都可以看到,探險隊的隊員們甚至感覺非常親切,出身軍戶家庭的他們也是這么長大的,半天學文、半天演武,這就是他們少年時的生活。 他們的制服是一種呢子布做成的,但并不是明軍的紅色軍裝,而是灰色的,這種與軍服相似的制服,往往都是母親自己縫制的,顏色要么是灰色,要么是黑色,要么是灰綠色。 看樣子,古里河衛的軍戶確實很有錢啊! 探險隊一行人,從這些孩子身上的衣服,就有了這樣的初步印象,畢竟,不是誰都能穿得起呢子軍裝。 那些孩子們每人佩著一枝后膛槍,一把軍刀,對于他們中的不少人來說,槍顯得太重,刀也顯得太長,因為他們實在太小。不過他們仍然像模像樣的訓練著。 而指揮他們的那個教練排長,和其中的十幾個孩子長得很像,他們大概是兄弟,弟兄們在大哥的指揮下進行訓練,這也是衛所里最常見的。 對此,沒有人感到奇怪。他們都出身于軍戶家庭,而陳哲昆和司玉宇都是勛臣家庭出身,知道大明的軍戶的每家子女數目平均都超過8個,為什么會這么多子女,因為軍戶家庭普遍都是小康之家,多子多福嘛。這些小兵雖然歲數不大,但是操練時的動作都做得十分準確,而且教練的命令下達也很準確。 “如果不準確才讓人覺得奇怪哩!” 司玉宇自言自語道。 畢竟,他們都是自幼生長在這樣的環境里,耳濡目染下也早就學會了,當然他們不是來看孩子們操練的。 在他們觀看孩子們操練時,已經有士兵過來詢問他們的來意了。 “我們是從內地來的探險隊,準備從這里羅荒野考察。” “內地的探險隊?國子監的?” 士兵詢問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