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接著在航行的過程中,發現一個過去沒發現的島嶼,實際上是沒標在地圖上的,他們就會興奮的大喊一聲。 “快,這地方還沒有人占領,咱們占領先!” 于是乎石碑一插,這地方就是大明的了。 當然,僅僅只是如此,還不夠,萬一要是土人看到那個碑比較喜歡,抱回家怎么辦? 沒關系,船上有工匠,可是臨時客串一下石匠,漢人可以“勒功燕然”,他們也可以“勒功于石”——把他們的功業刻在石頭記錄下他們是如何經歷了千辛萬苦,迎風破浪抵達這片土地,然后于此地傳播“教化”,勒石為記。表明此時土人心向教化,心向天朝,然后代表天朝將此地納為大明之土。 總之一句話,咱們不但立下了界碑,而且還勒石為記,記錄了他們的教化之功。 至于有沒有土人,這重要嗎? 沒有土人也沒關系,大不了換套詞就是了。 有土人,沒發現? 沒關系,咱們把字都刻在這石頭上了,那些土人看到了石頭上刻得字,那也就“沐浴”在天朝的教化之風上了。 這可是漢字啊! 土人們站到漢字的面前,就能夠感受到漢字的優美,感受到天朝的氣息,這不正是大明的教化之功嗎? 況且……有沒有教,不還是大明的航海家說得算。 當然,在隨船的工匠于沿海的山體上刻石勒功時,孫子壯的航海日志上描述了“巨人國之人心慕教化之情”……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