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乾圣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六。 耶路撒冷的上空沒有一絲云彩,似火的驕陽籠罩著大地。 盡管清風徐徐吹來,可是不過只是走了一會,豆大的汗水就順著趙東哲的下巴往下滴著。 雖然現在耶路撒冷城已經打下了好幾天,可是在出營時,他仍然背著步槍,以防萬一碰到敵人。 其實,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在明軍逼近耶路撒冷時,附近方園數十里的土著人都撤到了城中,他們在耶路撒冷抵抗了三天,負隅頑抗的代價是什么呢? 是數以萬計人死于戰場,還有數以萬計的女俘分賞給助戰諸侯國。 這就是代價! 這一切,都與趙東哲沒有任何關系,他只是一名士兵而已。在戰斗結束之后,現在他終于有機會看看這座城市了。 或許對于其它人來說,耶路撒冷不過只是一座異域的城池而已,但是對于這座城市趙東哲并不覺得陌生,那怕是在他的幼年,也從拉比那里知道了這座城市,知道這里對于猶太人特殊的意義。 甚至在他將要出征的時候,都接到了父親的信,告訴他,一定要從耶路撒冷裝一把土回開封。 我是猶太人…… 即便是直到現在,趙東哲都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成了猶太人,盡管在家譜之中記載著他們是北宋年間到的開封,但是在過去的幾百年間,他們早已經融入了大明,名字也基本都是效仿漢人的姓名。而他的先祖俺誠在明成祖的時候,舉報周王朱橚謀反有功,被欽賜趙姓,授錦衣衛指揮,升浙江都指揮僉事。這也是他們姓趙的原因,對于趙東哲來說,除了信仰沒有改變之外,他并不覺得自己和漢人有什么區別,頂多就是拉比會在誦經時用希伯來語,再就是他有一個繪有大衛星的項鏈,僅此而已。 除此之外,也就是以成祖賜姓為榮了。 終于,趙東哲來到了錫安山。 按照拉比的說法,每一個猶太人都希望葬在這里,而他的父親也希望他能夠從錫安山帶一把土回家。 站在錫安山下的趙東哲,睜大眼睛,看著山下的一個個墓碑,那些墓碑上的文字他壓根就不認識。 “如果拉比在的話,肯定能認出這些字吧。” 趙東哲自言自語道。 遠處有一群人圍在那里,似乎是在舉行葬禮,但對此,他壓根就沒有一絲好奇,甚至他早就想好了,等到他死的時候,一定要按漢禮安葬。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