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朝廷中,那些人最愛同佛道等化外之人交游呢? 勛貴! 太祖開創大明基業,賜封的開國勛貴經歷過胡惟庸案、藍玉案后,元氣大傷,再經歷一次叔侄爭位的靖難之役后,幸免于難者幾乎都窩在了南京混吃等死。 成祖掀起靖難之役,成功從侄子手里奪得皇位,也大封功臣,是為靖難勛貴。不同于被太祖爺殺得肝膽俱裂的開國勛貴,靖難勛貴的實力保存完好,勢力更是可以力壓文官集團。 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源于兩位皇帝的出身不同。 成祖成長起來的經歷不同于他爹,他出生時,朱元璋就已經貴為一方諸侯,所以朱棣含著金湯匙長大,一直身居高位。 一般而言,這樣出身的皇帝,對手下人都會厚道些,因為他有出身自信。 像是劉邦、朱元璋之類出身草根的皇帝,因為出身的不自信,對一起打天下的部下就各種疑神疑鬼,生怕別人搶了自己兒孫的皇位,于是也就難免發生兔死狗烹的慘劇。 換做劉秀、李淵、李世民就不同了,前者本就是宗室,雖說落魄了,可畢竟身份擺在那里,在士族門閥那里還是很吃香的。至于后者,那就更不用說了,李淵起兵反隋之前可就是唐國公、太原留守,妥妥的一方諸侯、朝中顯貴。所以,他們得天下后,天然的就有種身份自信,對功臣的容忍度就要高得多。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功臣態度,放在朱棣身上又格外不同。他是親身經歷過胡惟庸案、藍玉案的,親眼看到老爹將開國勛貴殺得七零八落。結果呢,到了靖難之役時,面對能征善戰的燕王殿下,可憐的建文帝竟然連個靠譜的統兵大將都找不到。 若是太祖皇帝沒殺建文帝的親舅舅藍玉,面對侄子的削藩,朱棣自認恐怕的老老實實回南京當個富貴王爺,也就沒什么成祖皇帝的事兒了。 畢竟,藍玉可是跟隨在湯和、徐達、傅友德身邊打老了仗的驍將名帥,從南到北,功勛卓著。特別是洪武后期,更是成為大明北伐殘元的主力大將,捕魚兒海之役,殺得北元一蹶不振。 面對這位,朱棣沒信心造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