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普利策新聞獎,作為新聞領(lǐng)域的國際最高獎項,被譽為“新聞界的諾貝爾”。 其下設(shè)14項新聞類獎項和7項創(chuàng)作類獎項。 而這張名為《protect》的照片斬獲了其中最具分量的“新聞攝影獎”。 照片里,女人跪在地上,雙手本能地護(hù)住孩子,緊緊閉上雙眼,淚水劃過她灰撲撲的臉頰,留下兩道黑色的淚痕。 防護(hù)服破了,防護(hù)面罩丟了,手臂還蜿蜒著血漬。 一個男人張開雙手,將她和幼小的女孩兒擁入懷中,用寬闊的懷抱為她們筑起生命的城墻。 他漆黑的雙眸定定看向前方,平靜、犀利,帶著坦然赴死的剛毅和決心。 而周圍是爆開的蘑菇云和漫天飛揚的黃沙,硝煙滾滾,濃霧蔽日。 照片右下角有一行小字——“攝于2052.5.2,肯尼灣安置營。” 在文字解說部分附上了作者簡介:麥樂輝,華信社外派記者,20xx年出生于j省,畢業(yè)于華夏傳媒大學(xué),長年駐扎f洲北部,曾報道過《1125大轟炸》、《被野獸襲擊的村莊》…… 后面還有普利策獎金評選委員會對獲獎作品給出的評語—— protect,保護(hù),防御。 無國界援助力量保護(hù)了f洲數(shù)以萬計的申克沃感染患者,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全世界看到的不僅只是病毒肆虐,還有善良開花。 獲獎消息由哥倫比亞大學(xué)校長親口宣布,隨即獲獎作品在普利策官網(wǎng)上進(jìn)行公示。 消息傳回國內(nèi),新聞界一片震動。 要知道,這個獎項雖然不限國籍,但卻極少有華夏人獲得。 就連麥樂輝本人也措不及防。 各大媒體更是紛紛致電他所在的華信社。 華信社被一眾同行突如其來的熱情嚇懵了,等了解到前因后果,非常遺憾地表示——麥記者還在f洲,不便接受訪問。 雖然正主沒露面,但這是華夏新聞界、報界一等一的大喜事,排面自然不能少。 報道得有吧?安排! 熱搜要上吧?整起! 雖然同行歡慶,新聞齊上,但畢竟普利策只是行業(yè)獎,對于一些外行人來說,可能聽都沒聽過,頂多就知道個“諾貝爾”。 原本以為業(yè)內(nèi)狂歡一場,這事兒就算過了,可沒想到在【華夏新聞記者獲普利策獎】這個熱搜詞條在榜單上吊車尾掛了兩小時后,突然就莫名其妙沖到熱搜第三了。 而前面兩個詞條分別是—— 【江扶月普利策】 【他們是抱在一起了嗎】 后面都打上了“爆”字標(biāo)簽。 “什、什么情況?” “咱們新聞人這么有面子嗎?” “這熱搜看得我有點暈啊。” “愚人節(jié)來了?” “我就奇了怪了,普利策跟江扶月有什么關(guān)系?她怎么會上熱搜?”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