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教育大計-《國芯》
第(1/3)頁
萬事開頭難,八零一一廠的廠辦幼兒園和小學在教師相繼到位情況下,終于開張了。
幼兒園暫時分為兩個班,一個是爬爬班,就是還不會自己獨立行走需要老師隨時看護的班級,招收2歲以下的兒童。另一個就是中大班,將全廠大于2歲未到6歲的兒童都統一收攏管理,至少讓職工能安心上班沒有后顧之憂。
而小學由于師資問題,暫時開設學前班到三年級,每年級一個班,招收附近5個單位的職工子女上學。
為解決學校教學場地問題,八零一一廠將一棟物資倉庫小樓騰了出來。一樓是幼兒園,二樓就是小學。
俞美詩本想到幼兒園當老師,正好可以照看自家兒子周逸,但因為她年輕學東西快,被小學校長硬是要了過去。
原打算幼兒園12個老師編制,而小學有20個編制,要求有中專或高中以上學歷,并從事教育工作優先考慮。
但臨近開學時,實際上幼兒園到了6名老師,而小學只有9名到崗。
具體原因嘛,一是當時確實許多人不愿意當老師,怕跟臭老九沾邊。二是原有工作單位不愿意放人,他們一時半會過不來。三嘛,就是八零一一廠地處皖南山區,原本有意向的人實地看了之后打退堂鼓跑了。
不過八零一一廠為子弟學校對外招收教育人才,還是請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
張國華,原先在滬江市物理研究所工作,是1958年交通大學的核物理系本科畢業生。
他的妻子在1969年調到八零一一廠工作,現任財務科科長一職,為了解決夫妻分居以及遠離大城市運動漩渦,趁此機會主動請纓調來山區工作。跟隨他一同而來的還有剛滿10歲的兒子,和年逾六旬的老母親。
廠長鄭云德親自跟張國華面談了2個小時,從其口中得知了工廠辦教育的困難以及應對之策,認定對方為小三線緊缺的教育人才。當場拍板認命張國華為八零一一廠辦學校籌辦組負責人,并且在教育科掛副科長一職。
教育科是八零一一廠為了籌辦子弟學校而新成立的部門,加上張國華本來就有副高職稱,擔任副科長一職也算是降級使用了。
“子弟學校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方便職工子女入學而辦。但不能光為了讀書而讀書,應該為了學到知識而讀書,還應該為了他們的明天而讀書。
我們這一代人進山算是為了支援內地奉獻了青春,看樣子還得長期扎根,稱之為奉獻終身都不為過。
這一點想必你和我都心知肚明。
但我們犧牲了,可子女們是無辜,他們不應該因為父輩的選擇而一輩子留在大山之中。可以的話,我希望他們能憑借讀書走出大山,重新回到滬江這樣的大城市。”
38歲的張國華一番話可真正說到了鄭云德心坎里,也說到了所有小三線職工的心底深處最敏感的地方。
為何要千方百計辦學校,還不是為了讓小三線職工二代們將來能有一個更好的出路。
“下面是我個人提的問題,并不代表組織。
我想問一下,既然那你知道進山是一條艱辛又困難的道路,為何將小張也一起帶來了呢?實際上,他完全可以留在滬江讀書,走一條順暢的大道。”
要說鄭云德最后悔的事情之一,就是當年將兒女的戶口全部遷了過來,導致他們在讀書問題上變成了借讀生,平白遭受許多挫折。
于是,他看到張國華一家就要重蹈自己的覆轍,既好奇又好心地提醒一句。
“這是我們家開過家庭會議的共同選擇,就算是小周也明白他此次進山跟母親團聚所有付出的代價。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酉阳|
织金县|
清丰县|
互助|
邢台县|
襄汾县|
亳州市|
台江县|
汉源县|
桑日县|
宁陵县|
泗水县|
老河口市|
三明市|
景东|
昌黎县|
萨迦县|
漯河市|
南投市|
衡阳市|
陆丰市|
东港市|
洪雅县|
陇南市|
洪泽县|
资阳市|
芷江|
安达市|
阳新县|
北碚区|
怀柔区|
彰武县|
横峰县|
吉安市|
汕头市|
靖西县|
墨玉县|
基隆市|
内乡县|
磐安县|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