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五火七禽扇之中的人間火——謝蘊昭剛才從系統(tǒng)中得到的火焰。 人間火:人間有五火,愛恨貪嗔癡、喜怒哀樂苦。 它能讓人迷失在人間無盡苦海中,令敵人的一次攻擊失去所有威力。 謝蘊昭剛才虛晃一槍,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搶奪沈佛心手中的佛珠。 三人對視。 四周靈火還在晃動,但他們之間的氛圍卻忽地變得沉默。 剛才也有類似的沉默,但那時的沉默是謝蘊昭的震驚、憤怒、恨意和一腔孤勇。 現(xiàn)在的沉默…… 則是她唇邊一縷笑,和另外兩人目光里的沉沉之意。 “你們看,我說了,神游境的我殺不死你們中的任何一個,卻足以看清另一層真相。” “你看見了什么?”謝九問。 沈佛心淡淡接話:“或者說,你以為你看見了什么?” “愿力。” 一語既出。 沉默又起。 那兩人微微皺眉。 天上也有觀戰(zhàn)的修士微微皺眉。 謝蘊昭拎起透明的佛珠,一共九九八十一顆。 “這根本不是佛珠,而是天一珠。是你們用來收集愿力的法器。” 天一珠產(chǎn)自深海。北斗仙宗所在的辰極島,就是天一珠的一大產(chǎn)地。 它最大的作用……是用來收集和承載愿力。 謝蘊昭閉上眼。 眼睛能看見的世界消失了。 靈覺能感知的世界卻層層展開。 宏偉的平京城在她感知中鋪開。其中靈光流轉的是護衛(wèi)平京的大陣,而絲絲縷縷、煙霧般的氣息則是愿力。 是她進階神游之前都無法感知的愿力。 現(xiàn)在她只要閉上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檢測到受托人獲取【天一珠】 檢測到【天一珠】已與十五萬八千九百二十一人綁定聯(lián)系 愿力收集中] [檢測到受托人已激活【愿力珠】 檢測到受托人的【愿力珠】已與【步步生蓮】融合 愿力自動積蓄中] ……絲絲縷縷的愿力涌了過來。 謝蘊昭卻拿起太阿劍,將劍刃對準這八十一顆天一珠。 “不準動。不然我就毀了它。” 她眼神冷肅,唇邊卻帶笑。這個表情與更高空處的劍修竟然有幾分像。 謝蘊昭在天犬頭頂坐下。暖呼呼的毛皮簇擁著她,觸感十分不錯。 “你們兩人的布局,一是為了權力,二是為了除去謝彰他們在仙門里埋下的白蓮會棋子。但除此之外還有第三重原因。” “你們想要愿力。” “碰巧我查到了關于愿力的資料……所謂‘愿力’,就是人心的力量,是相信的力量。仙門修士從天地自然中獲取靈氣、在紅塵中鍛煉心志,而佛修則是要在獲取靈氣之外,還要從紅塵中得到愿力。” “愿力越多,力量越強。我本來還奇怪,沈佛心為大陣提供了足足半年的力量,為何還若無其事……結果,你們是用愿力作了燃料。” 謝蘊昭望著平京。坊市整整齊齊,依次排出;街道寬闊筆直,容納了無數(shù)小小的人。 “如果這一次再讓你們得到什么‘民心所向’、‘眾望所歸’……你們是不是就天下無敵了?” 謝蘊昭笑了一聲,挺平和地。 “做夢。” 她捏緊天一珠,打開乾坤袋,掏出了一樣東西。 竟然是個碩大的喇叭。 這本來是她用來給師父的靈田放音樂的玩具。 還曾在同門斗法中發(fā)揮過令人啼笑皆非的作用。 現(xiàn)在…… “沒有了八方風雨歌,我也還有我和師父的小喇叭么。”她舉起喇叭,清清喉嚨,“平京的居民聽好了——” “你們家里如果供奉了道君像,就趕快毀掉,因為那東西在吸收你們的信念甚至生命力。” “謝九郎和沈佛心,其實也和白蓮會勾結。他們自己內(nèi)斗排除異己,大家不要被利用了。” “我們堅決倡導無神論,反對一切邪/教和洗腦。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銷毀道君像,再說一次,銷毀道君像。” 謝九和沈佛心同時挑了挑眉。 黑衣青年說:“你以為你隨口一說,就有人信你嗎?” 謝蘊昭說:“為何不信?” 佛修平靜:“你沒有證據(jù)。” 謝蘊昭挺胸:“我就是證人。” “你不是。沒有人相信你。” 謝蘊昭沉默下來。她仍舉著喇叭,卻知道他們說的是事實。 她沒有蝴蝶玉簡,沒有名單,也沒有謀劃了半年的精心密謀,更沒有天衣無縫的連環(huán)設計。、 只有臨時上陣,只有不撞南墻不回頭,撞死了都不會回頭。 要阻止人心匯聚到他們身上,還能有什么辦法?她去哪兒找個人證出來? “謝師妹不行的話……我怎么樣?” 一個懶洋洋的、一聽就沒什么精神的聲音,從夜風中飄來。 天犬抽了抽鼻子,沒動頭,只斜過去一雙眼睛。 ——小川! 高空有人驚呼,并有人匆匆御劍而下,一把拉開了誤入戰(zhàn)場的羊角辮小姑娘。 說話的并非這小姑娘。 而是小姑娘亦步亦趨跟著的人。 那是個外貌介于少年和青年之間的修士。他一襲白衣,衣擺上有水墨山河;一根捆書的麻繩綁著他的長發(fā),繩尾和發(fā)枯的發(fā)尾一并垂下。 他耷拉著眼皮。 簡直像個沒睡醒卻到處亂跑的書呆子。 “……荀師兄?”謝蘊昭一怔,站了起來,“你來做什么?” 雖然這么問,她卻隱隱有了預感。 果然,荀師兄笑了一下。不知為什么,他胸前有點血跡,臉色也很蒼白。 “不是說了嗎,我來當證人啊。” 他踏著棱錐模樣的白沙劍,看向戰(zhàn)場中的另外兩人。 “我可以作證,謝九也是白蓮會的幕后黑手之一……他的手里,也沾染了冤死之人的鮮血。”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