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倘若不是皇帝就坐在龍椅上,說不得不少人都會去跟柳銘淇打招呼了。 這倒不是討好。 已經到了貢士的級別,儼然他們就是帝國的精英,最少都能當一個七品知縣的,比起無權無勢的親王來說,都要好得多。 他們只是想要表達一下崇敬之情,就像是之前的鞏淵一樣。 三百多個人坐在了保和殿大堂里面,每人面前一張小桌子,四周有千牛衛的軍士盯著,旁邊還有禮部官員們巡視著,就是為了斷絕他們作弊。 其實,在殿試上面作弊的人,千百年以來幾乎沒有。 還是那句話,已經走到了這個地步,完全沒有必要作弊了,那種功虧一簣,使得前途徹底泡湯的事兒,萬萬做不得。 考試之前,景和帝站了起來,大聲的道:“今年乃景和三十一年,最近兩年都處于多事之秋,天下災害連連,民不聊生,此乃朕之不德所致。 萬幸上天賜予爾等英才與大康,從今天開始,你們就要踏上這個多彩多姿的人生舞臺,綻放出自己的光芒 朕希望你們之中的每一個人,無論這一次的殿試成績如何,都能秉承圣人理念,為天下蒼生貢獻一份力量。 那么千百年之后,人們都能提及你們,歌頌你們,贊揚你們!這何嘗不是比升官發財更好的褒獎呢?” 景和帝給考生們打了一番雞血,才讓千牛衛把殿試題目發了下去。 考生們此時已經被景和帝的雞血打得熱血沸騰,恨不得馬上就為君王效力,為百姓出頭,為天下蒼生嘔心瀝血! 連帶著這么三百多人拿起了毛筆開始作答時,都有點鏗鏘激昂的味道。 此時柳銘淇和柳銘觀才拿到了開封的殿試題目。 今年殿試只有兩道題。 第一是“何以使官吏惟明,抑正己率屬,崇獎潔清以風厲有位?何以令官吏懷恐懼羞惡之心,共勵素絲之節?” 這是針對澄清吏治、對官吏的獎懲之道。 第二是“而今天下紛亂不斷,災害連連,該多方勸課,俾惰農盡力于作勞,曠土悉成為膏壤外;商貿通行一道,連通四海八方,互通有無,又有何道而可?” 這是針對怎么做好農業生產,并且發揮商業的作用的提問。 總的說來,這一次的殿試非常貼近事實,貼近目前朝廷的處境。 頗有點要篩選好方法來處理朝務的樣子。 根據柳銘淇來之前做的功課,像是這么務實的殿試題目,在大康朝也不少見。 太祖寫得更加直白,且全是用大白話問。 比如很著名的一條就是“你們告訴我,怎么才能讓文官不貪腐,武官不怕死”。 又或者是“面對如此困境,你們該如何努力?老百姓沒吃的了,你們吃什么,狗屎嗎?” 相比起他老人家來,景和帝也算是斯文的了。 ※※※※※※ 殿試的時間一般不短不長。 有的是三個時辰,有的只有兩個時辰。 像是這一次只有兩個問題的,便是兩個時辰。 在這兩個時辰里面,廁所都是不能去的,皇帝也是一樣,只能坐在龍椅上。 所以今天早上景和帝根本沒吃早飯。 柳銘淇自然是如此。 相比起柳銘觀的興致勃勃,柳銘淇眼神望著一個地方,旋即便開始了神游。 他在琢磨紅薯的事情。 十畝地,除去吃了的,一共還剩下兩萬二千七百斤左右。 這里面他肯定不會一個模子來種植的。 種植的地方當然還是帝京府周圍。 畢竟在千百年之后,論到紅薯的主產區,帝京府都還是屬于全國十強選手。 只不過少年會改變一些種植的方式,比如增加密度,比如增加澆水,比如說改變土壤環境等等。 種種的實驗下,有可能紅薯的產量得不到飛一樣的提升,甚至有可能還會下降。 但這些實驗卻是必然的,它們會幫助柳銘淇總結各種經驗,從而去告訴那些以后想要種植紅薯的人,怎么才能種植得更好,產量更多。 只有這樣,紅薯才能快速的播種成功,才能更快的遍布在大康的每一寸土地上。 少年知道一線勞動人員的力量,所以這幾天他都讓人去記錄那些照顧耕種紅薯的府中下人的經驗教訓,準備總結起來之后,自己加上千年之后的那些知識點,就用做明年的種植手冊。 …… 時間就在這樣的思索之中過去了。 隨著禮部尚書李言的一聲“時間到,眾貢士考生放下手中筆,起立!”之后,一行的千牛衛便從頭到尾的收了他們的試卷。 他們也很細致,每一份的試卷下面,都會隔一張厚點的麻紙,這樣就避免了墨印會印到前一位考生試卷上的情況。 殿試可是很嚴肅的場合,哪怕是卷子收了,也沒有一群人大呼小叫“解放了”,一群貢士們老老實實的重新坐下,準備聽皇帝再說話。 沒想到景和帝卻沒有主動開口,而是對下面的兩位親王道:“寧王,德王,今日你們看了這么多年輕才俊的做題答卷,有沒有什么話是想要跟他們說的呀?” 兩人齊齊的一愣。 心想之前沒有人說過呀。 但皇帝問話,他們又不能不回答。 柳銘觀本身就文采出眾,起身朝著景和帝一鞠躬,然后轉身對眾貢士道:“孤聞之,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人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我朝王者莫過于太祖,伯者莫高于太宗,無論太祖太宗,皆以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人主交于故,而后士乃進! 今諸位士子列于金鑾殿上,受我大康皇帝皇恩浩蕩,更當盡心竭力,輔佐圣君,乃可以揚名天下,書于千秋之后,此子子孫孫甚感榮焉,豈不慰乎?” 一群貢士趕緊站了起來,面露心悅誠服之意,還對著柳銘觀鞠躬行禮。 “寧王殿下教誨,吾等不忘之,定身體力行之!” 柳銘觀也趕緊的回禮,一舉一動,頗有古之君子之風。 景和帝看得不經意的點點頭,然后又把眼神望向了柳銘淇。 柳銘淇整個人有點懵。 我明明是來陪考的,怎么要我說什么了? 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嗎? 我哪里懂你們這些東西?! 景和帝看到柳銘淇一直不動,不覺有些詫異:“德王,你怎么不說話?” 柳銘淇只能站了起來,硬著頭皮道:“陛下,小臣想的東西,可能和今天的殿試沒多大關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