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那也可以。”景和帝打斷了他的說話,“只要你能啟迪他們,讓他們銘記于心就好了。” 皇帝現在已經很明白自己的這個侄兒了。 他能坐著肯定不站著。 眼下顯然就是又想偷懶。 反正景和帝肯定不會相信他沒有話說。 一個能說出“舍生取義說”的,一個能寫出《勸學》的圣人,能沒有點錦繡之語? 好吧。 柳銘淇也被逼上梁山了。 他站起來后,就橫著在大殿里走著,思索自己又該貢獻出哪一篇壓箱底的古文來。 這樣的經典古文,我自己可是所剩不多啊! 想要契合科舉考試,又要像是銘觀哥那樣給他們鼓勵,難啊! 少年雖然一直在踱步思索,沒有說話,但旁邊的人沒有一個輕視的。 人的名,樹的影。 千年難出的圣人站在面前,哪敢有什么質疑? 柳銘淇想來想去,就在景和帝有點不耐煩的時候,他就開口了。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開頭的這么幾段話,立刻牢牢的吸住了大家的心神。 能站在這里的貢士們,無不是飽讀詩書的精英。 他們一聽便聽出來了,德王爺是在說先生教學的道理。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這里說的是人們應該對待先生的態度,以及對待知識的態度。 眾人的眼神已經變為了嚴肅,連景和帝的神態都鄭重起來。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賢人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背誦到了此處,全場已經是鴉雀無聲。 眾人望向柳銘淇的眼神都在閃閃發亮。 柳銘淇施施然的對皇帝鞠了一躬,又對貢士們鞠了一躬,這才慢慢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禮部尚書李言反應得最快,他顫顫巍巍的問道:“王爺,敢問這是什么篇章,名為何物呀?” 李言身為掌管禮儀的尚書,對于這種“尊師重道”的事情最為重視。 于是他對于這個通篇都是說“尊師重道”、“不恥下問”的文章非常感興趣。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教化萬眾的功效,才能體現出“禮”是有用的。 “《師說》。” 柳銘淇站起來回答道,“孤最近在創造各種新奇事物之時,常常請教于各種下九流之人,例如工匠、農夫、樂戶等等,深有感悟,所以作此文章。 希望諸位棟梁能時時刻刻牢記其中的道理,遇到困境處事,時時刻刻不忘去征求專業人士的意見,不要以為他們比你們低賤,就恥于下問。 就跟我說的最后一句話一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聽到這樣的鼓勵和勸誡,一群貢士們再次齊齊的對柳銘淇鞠躬。 其中為首的貢士荊睿思更是出言道:“學生謹遵德王殿下教誨,勢必學習天下能學之學問,非一家一派之為滿足矣!” “好!” 柳銘淇笑了笑,轉而又坐了下去。 他此時收獲的炙熱眼神,比起剛才柳銘觀的要多多了。 弄得景和帝都有幾分羨慕。 這小子可真能折騰啊! 隨便又冒出一篇傳頌天下的文章來! 但他畢竟是老實人,輕咳一聲道,“爾等可要記牢了德王的話!實際上在很多方面,朕也會參考那些出身卑微平凡的人的意見,這就和德王說的是一樣的。” “是!” 聽著這話,貢士們對皇帝自然是更加心悅誠服。 柳銘淇說完《師說》之后,其實心里有點后悔。 因為看到大家對自己崇拜的表情,看著景和帝略微有些尷尬的表情,他覺得自己又出了大風頭了。 也不是開玩笑。 《師說》這樣的文章,千古以來都是值得傳誦的。 雖然比格沒有《勸學》那么多,爆點也沒有《勸學》多,但是人家有著第一句和最后的一句,就足以在古文之中占據一席之地。 不過現在他們的感觸是不夠深的。 非得要是出去獨當一面之后,才會知道《師說》的意思。 一個但凡能做到《師說》里面的“以達者為師”的官員,就一定不會差。 學習崇拜韓愈最多的宋朝人,就是這么做的。 所以宋朝才能富有四海,在商業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莫大成就。 倘若一百年之后的大康朝,也能收獲這樣的成就,那也是不枉費柳銘淇寫出此文章來警示世人了! …… 寫的時候我才覺得,該提前問問老爺們,有沒有比《師說》更好的裝比利器的~~ 歡迎大家繼續像以前一樣的提點我,鞭撻就算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