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太學學士-《牛吏之帝王崛起》
第(2/3)頁
這么好的事還不需要走門路,交錢就上,這樣的機會,這樣的價格貴嗎?一點也不!
于是,太學的報名工作就是意想之中的火爆了,沒幾天的功夫,就報了上千人,一時騾馬車輛絡繹不絕,紛紛向長安城運送糧食,各地學生的報名糧源源不斷地運到長安的官倉之中。
等到開學時,太學已招收新生三千余人,京兆長安附近大大小小的豪強,凡是經濟實力足夠的,幾乎都把子弟送了過來,有的一家送了好幾個子弟,足足帶了一個車隊來長安上學。
這一次招生讓皇帝陛下的官倉之中增加了幾十萬石糧食。而郡里也有樣學樣,陸續建立郡學,當然學費比起太學低了許多,不過也使郡中府庫充實了不少。
這是皇帝與鄭深研究制定的教育致富的路徑,與小皇帝在鄭縣招兵的路數如出一轍,充分利用了世人望子成龍的心理,狠狠地宰了學生家長一刀。
除了教育致富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充實府庫的法子,如賜建石闕,也受到豪強的歡迎,朝廷鼓勵民間向朝廷捐獻錢糧,如捐獻達到一定的數量,便授予其“高賢”稱號,以后郡縣長官每年要定期上門拜訪慰問,并且由官府授權其建造石闕,以表彰其為國貢獻的功績,使之傳于后世。
如果貢獻的糧食達到一千五百石,皇帝陛下會親自下旨,賜其建造石闕,相當于勒石記功。
與此同時,民間自行建造石闕的行為被禁止,這種旌表的方式被官方壟斷,需要官府授權方可施行。
這種方式極其受大商巨賈的歡迎,商人在漢朝地位低下,雖然家資巨萬,但是社會地位并不高,時常遭到官府的歧視,賜建石闕法一出臺,便有許多大商向朝廷捐獻,金額巨萬,都受到皇帝親自賜建石闕,賜號“高賢”。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這么想,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
京兆杜陵豪強陳太公,有良田數百頃,家資巨萬,聽說了賜建石闕法,嗤之以鼻,說道:“這不過是朝廷斂財之法,一個石闕有什么用?”
面對其兒子要入太學的請求,陳太公也不置可否,說道:“家中自有名師,足夠教授爾等,花費不足太學學費之一成,何必非要入太學讀書?”
他的兒子們當面不敢頂撞,背后卻都偷偷地叫他“老榆木疙瘩”。
陳太公憑經商致巨富,有頭腦,擅算計,自認絕不會被皇帝和官府的花招騙到。
他每天只在自己家的豪宅之中養尊處優,絲毫不為外界風波所動。
直到有一天,聽到家人議論,說是鄰村的高太公,因為捐獻了五百石糧,得到郡中賜建石闕,尊其為“高賢”。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市|
太白县|
民权县|
突泉县|
静安区|
葵青区|
和龙市|
惠来县|
荥经县|
托克逊县|
华安县|
汨罗市|
利津县|
东阿县|
奉新县|
灌南县|
沧州市|
建平县|
深州市|
全椒县|
德清县|
泗水县|
永康市|
绥化市|
荃湾区|
石城县|
阿拉尔市|
湘乡市|
芦山县|
二连浩特市|
游戏|
仪陇县|
朝阳市|
巴东县|
海南省|
马公市|
广州市|
北京市|
卫辉市|
华阴市|
扶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