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就這?”張飛眼見此狀,一臉不屑,一腳就踩上去,道,“這點白霜,能有——” 他的聲音戛然而止。 一腳踩上,股股寒意順著那一圈白霜扶搖直上,冰棱如雨后春筍不斷生出,層層疊疊,瞬間覆蓋了張飛的全身。 “這廝,早讓他多讀點書了……”楊信輕撫額頭,一臉無奈。 ——履霜,堅冰至。 這可是《周易》中的名句。 三爺若是多讀些書,就不會踏入這般簡單的陷阱了…… 張飛深陷冰雕,幾次發力,但都動彈不得。 他怒聲咆哮。 ——吼! 吼聲如春雷,狂暴氣象迸發,冰屑紛飛,張飛也自冰塊中脫身而出。不過,即便脫身,他依舊渾身冰水,瑟瑟發抖。 “還真是儒術,而且竟有如此威力!”楊信面上不動聲色,心中則暗驚。 虞翻小小年紀,竟能精通《易經》至此,實在令他大感意外。 楊信自然不知道,余姚虞氏學問深厚,對《老子》、《論語》、《國語》都作過訓注,而虞氏易注更是鼎鼎大名的。 “府君大人,”虞翻長揖行禮,“不知道,我夠格了嗎?” “夠了!”楊信見狀大笑。 …… 接下來幾日,楊信訓練士卒,整編部眾,忙得使不可開交。 最困難的,是挑選將領。 他們可都沒帶過這么多兵。 就是徐榮,當初也僅是一個小小軍候,麾下兵馬就從未滿過五百。如今,要打這么富裕的仗,他們還真缺少經驗。 楊信所帶來的百人,人人都是一步登天,以火箭速度躥升,最小也是什長,升做隊率、屯長也是不少。 楊信心情古怪,他居然缺將了! “將”缺,而“帥”則是更缺。 楊信將張猛、徐牧升做校尉,各領一部,也就是整整千人。 當然,校尉之職需朝廷任命,他這只是個說法,非真正的校尉。 張猛領一部,取名冒刃部,麾下兩軍候,一人自然是文陸,另一人則不是樂進,而是一名叫韋瓘的老將,樂進則僅是張猛的裨將。 以樂進的威望、功績和能力,暫時卻領不了一曲人馬的。 不過,裨將的意義,看過張飛、丈八擒豹的升遷軌跡的,恐怕都十分清楚。 徐牧領一部,取名選鋒部。他領的都是步卒,當然不能稱之為“突騎”了。他的麾下,則有張飛和另外一員老將為軍候,太史慈也是老規矩,作為徐牧的裨將。 以徐牧的天命“帝江”,以及“羽落太虛”的天賦,都是更適合領導騎兵的。 但是,楊信手下實在沒人了。 領百人和領千人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張飛、趙詡等人,領個百人游刃有余,千人卻是力有不逮了。他們還需要時間,需要學習,需要更多歷練。 至于徐牧麾下的騎兵,則和趙烈帶來的十余名遼西健騎合并,人數共三十余,勉強算作一隊人馬。 不過,這支騎兵人數不多,卻是陣容豪華。 騎兵領袖為趙烈,副將則是趙詡、趙云。 出乎意料地,趙烈不止擅用兵,更擅親領騎兵,他又是趙苞之子,徐牧的部眾也能服他。故而,楊信讓趙烈這個新來者當了主將。 而趙烈也的確不負其望。 趙烈數次操練,這支騎兵已然成型,雖不及徐牧領銜時的迅如疾馳,變如蒼狗,卻也是風馳電掣,折轉如電。 更令楊信嘖嘖稱奇的是,趙烈、趙詡、趙云這“三趙”,或許是本家緣故,竟是出奇的默契,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趙云提議,這支新編的騎兵,也不再稱呼“突騎”了,就叫“虓虎騎”,不過,被楊信給否了。 這個名字,總讓他想起那位有虓虎之勇的某人。 三趙思慮再三,討論許久后,又取名“貔虎騎”,也暗合楊信“楊氏貔虎”的稱號。這一次,楊信沒有拒絕。 楊信還不知道,自家的“貔虎騎”,將會闖下何等的聲威,連曹操的“虎豹騎”都得望而生畏……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