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拯救這個大明帝國,拯救這個漢家天下,憑借一個人是不行的,必須是千千萬萬人一起努力才行。 鄭國公想了下趙興的提議,立刻拍手叫好:“開恩科好啊,這樣就可以避開正式科舉的弊端,緊急為皇上提供一批感恩而可用的人才。” 鄭國公這么說是因為,正式的科舉有其一個已經相當完備的程序了,而對現在急需自己人手的崇禎是最不適合的。 中國,是一個講究資歷的老人政治,正式科舉考試考中的,殿試一甲三名立即授職,但所謂授職卻是,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余二三甲進士再經“朝考“,綜合前后考試成績,擇優選翰林院為庶吉士,俗稱翰林,都是干什么的?沒事干的人,去整理文件的文員。三年后才分發各部任主事(部員)也就是搞學習觀摩,或分外地任縣官。然后再一步步熬資歷,沒有個七老八十是進不了朝廷班子的。 這也就是說,崇禎元年開的那科,要想步入朝庭的決策層大用,最起碼是十幾年后的事了,十幾年后?朕的大明早就亡啦。 至于趙興和張之及這種年輕就高位的異類,是因為他們看著是高位,但他們只是崇禎的親軍指揮,是打手,卻不是決策者。現在需要的是站在朝堂的決策者。 而恩科就不同了,他是加恩特取,是可以由皇上立刻選拔任用的,也就是說,先不閑置他們,而是直接上崗。 崇禎皺眉:“可以開一個恩科了,大明官員缺額太多啦。” 崇禎說的是另一個角度的實話。大明每三年一科舉選拔官員,但這里源源不斷選拔出來的官,不夠殺的。在大明當官,絕對是一件高危工種。 洪武胡案、藍案、空印案、郭桓案,就株連了十四萬官員及其家屬,把大大小小的官員殺得一干二凈,弄得朝廷無官可用,老朱不得不直接從國子監提拔,曾經有一個國子監監生剛出校門,就做了布政使的先例。 到了朱棣的時候,南北案殺的更狠,等到了萬歷時候,東林用三大案打擊異黨,什么山東黨,北方黨,浙黨楚黨,通通干倒,也出現過上朝之后,往那一站,六部僅有一個尚書的局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