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武鎮邦的這番話,不僅把把牛虎銅案的造型細節都給說了個通透,言語間還透出了身為滇省人的那種自豪感。 聽到這,馬都督也笑道:“牛虎銅案吸引我的不僅是它精巧的構思、完善的造型、生動的形象,還有它寫實的風格。它的造型是一只老虎咬著一頭牛的后背,而在那頭牛的肚子下面,站著一頭安然無恙的小牛。 看到牛虎銅案你會想到什么?它實在傳達了太多的信息,古代祭祀的興盛,古代滇人的智慧和先進生產工藝,無私的母愛與殘酷的競爭、弱肉強食交織在一起……夏國自古就講究繁衍生息,而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正反映了繁衍生息的需要,為子女盡心盡力,讓他們幸福成長,培養他們成材,處于危險境地時犧牲自己也要讓孩子好好活著。 像那頭被老虎咬著的母牛,即使后背已被老虎狠狠咬著,即將成為虎口下的美餐,也要讓小牛安然無恙地活著,即使自身慘痛萬狀,也不愿讓小牛受一分一毫的苦楚。 下一代的生存代表的是這個種族的希望,夏國人自古就重視種族的繁衍,就是為了種族的希望,在遇到危險景遇時,總要想盡辦法保護下一代的生息安全。長輩們的辛勤耕耘是為后輩們留下發展的財富。 這種寫實風格對于研究古滇文化和夏國文化,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聽完兩位的點評,張涵羽接著問道:“除了這個還有什么國寶級文物?” 聽到這個問題,武鎮邦一下子便來了精神:“國寶級的還真不少,不過要說青銅文明時期的話,那絕對是滇王金印了。” 說著便帶著一行人走向下一個展柜。 只見展柜里面安靜的躺著一方金印,印作蟠蛇紐,蛇背有鱗紋,蛇首昂首向右上方。一旁的介紹,這枚金印每邊長2.4厘米,印身厚0.7厘米,通紐高2厘米,重90克。 紐和印身是分別鑄成后焊接起來的。文乃鑿成,筆劃兩邊的鑿痕猶可辨識,篆書,白文四字,曰滇王之印。 看到這個,張涵羽不覺嘖嘖稱贊道:“這東西在古滇國的作用,就和傳國玉璽一樣了吧?” 聽到這,馬都督忍不住打趣道:“涵羽,你別激動,我們看見的這一件就是復制品而已,真品放在國博呢!” 此話一出,武鎮邦的臉色一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陰沉了下來。 “確實,珍品放在國博,因為這東西的科考價值和歷史意義實在太重要了。滇王金印是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賜予滇國國王的一枚印璽,也是古滇王國存在的有力證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