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武鎮邦說完,馬都督繼續補充道:“說起這枚金印的發現,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還和近代一個名人有關。” “是不是郭沫若先生?”張涵羽問道。 馬都督點點頭,繼續說道:“1955年3月,由文物專家組成的考古隊在石寨山作了第一次清理性發掘,這也是新夏國成立后,我省考古工作者進行的第一次科學的考古發掘。果然不出所料,這次發掘一下就出土了各類青銅器數百件,其中也不乏絕世之作,最為珍貴的是兩件貯貝器。一件蓋子上鑄有2.5厘米—6厘米的18個立體人物,反映了古代的紡織場面;另一件是反映殺人祭祀場面的。 這一重大發現馬上震驚了國內考古界。適逢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同志,及文化部副部長兼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同志出國訪問路過春城,他們參觀了此次發掘出土的文物后,認為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發現,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鄭局長在仔細詢問了省博物館的下一步打算后,當場拍板撥給專款和一臺進口的經緯儀。 于是,1956年第二次更大規模的發掘又開始了。在歷時兩個月的第二次發掘中,考古隊員共清理了20座墓葬,又出土了青銅器、金器、鐵器、玉器、瑪瑙、綠松石、石器、陶器等文物3000件,其中青銅器約占全部出土文物的80%左右。” 說到這,馬都督頓了一頓,眼光看向武鎮邦,明顯是把這話頭遞給他。 武鎮邦會意,也不客氣接著說道:“在第二次發掘工作即將結束的前一天,在最后清理6號墓的漆棺底部時,一個不大的被泥土包裹著的方形物體引起了孫太初的注意,當他小心地用軟毛刷刷干凈外面的泥土后,一枚金光閃閃的金印呈現在了大家的眼前,這枚金印上有四個漢字,經過辯認為滇王之印。 剎時間整個工地沸騰了,這一重大發現令已經在野外辛苦工作了兩個多月的考古工作者們欣喜若狂,歡呼雀躍,有誰能夠想到,這樣一個毫無名氣的小山頭竟會是滇省歷史上著名的一代滇王的墓葬。” 這一番介紹,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聽得如癡如醉,緊接著武鎮邦便帶著眾人去觀看剛才提到的貯貝器了。 看完精巧的貯貝器,張涵羽打趣道:“原來古人的錢罐子還那么講究,看來我們現在的這些存錢罐是有些簡陋了。” 武鎮邦也跟著笑了一笑,然后說道:“走完省博,我就帶你們到石寨子和李家山的實地看一看,讓你們真實的感受一下古滇人選擇墓葬的風水邏輯!” 聽到這話,馬都督笑了:“這感情好,來了那么多次,還從來沒到實地看過呢,這次真是”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