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父母對子女要求或期望越高,同時在子女成功時給予鼓勵、失敗時給予懲罰,則子女的進步動機就越強烈,成就越高,反之則較低。 可見,學生的學習動力及對自己的期望值與社會和家庭對他的期望值密切相關。 但期望值不可過高,否則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焦慮癥,尤其是考試焦慮癥。 如果父母對子女的發展限度、能力大小及興趣不十分了解,卻有很強的虛榮心,就容易對子女寄以超出其能力限度的期望,形成子女的心理壓力和焦慮。 如果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又把眼睛盯在學生的考分上,一心想讓學生在考試中拔尖揚名,則學生的焦慮心理將更為嚴重。 父母應全面衡量子女的能力,給予適當的期望,并根據期望采取積極的教育方式,將更有利于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 哪些做法容易使兒童缺乏安全感? 過度保護孩子。 現今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因而倍受呵護。 由于家長們或幼兒園老師們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分夸大環境的不安全性,致使孩子即使在沒有任何危險和威脅的情況下,也體驗到了不安全感,不敢面對任何困難,動不動就退縮和回避,甚至出現社會適應困難。 家庭沖突和暴力。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尤其父母之間的關系,會對孩子的安全感產生直接影響。 夫妻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有利于孩子保持平和的心境;而夫妻之間經常吵架甚至拳腳相加,則會把家變成孩子煩惱的根源,使他們經常處于惶恐不安之中,影響兒童以后的健康成長。 不能為兒童提供安全的居住和活動環境。 由于對兒童安全感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的不同、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等原因,不同兒童的生存與活動環境也不一樣。 當兒童自身或其父母意識到所處環境的不安全性時,有的兒童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和畏懼心理,久之致使兒童縮手縮腳。 動不動就威脅和懲罰孩子。 棍棒教育早已被人們所反對,至今仍有許多家長和教師把它作為靈丹妙藥來對付孩子,甚至對學前期兒童濫施威脅和懲罰。 當成人威脅或懲罰兒童時,會對兒童心理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如何采取措施增加兒童的安全感? 給予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兒童可能因為擔心失去父母和老師的愛而產生焦慮和不安。 因此,不論兒童的言行舉止是否令人滿意,家長和幼兒園老師要無條件地、積極地關注孩子。 提供安全舒適的成長環境。 學前兒童生活與學習的環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兒園。 因此,家長和幼兒園老師要負起責任,既要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也要為其發展創造和諧的心理氛圍: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包括穩固的住房,溫馨舒適的房間設計布置和室內的采光照明,美麗的校園環境,良好的飲食衛生條件,各種器具和設備安全等等;和諧的心理氣氛,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互相關心,夫妻之間的恩恩愛愛,幼兒教師的真誠熱愛、關心和良好的教育等等。 鼓勵探究行為。 學前兒童的認知動力強烈,好奇好問、樂于探究。 在為他們創造安全的活動環境的基礎上,家長和教師還應允許和鼓勵他們對一定危險情境的探究行為,培養其冒險精神、增強其安全感。 僅僅因為怕出危險而過多地限制兒童的探究行為,會壓抑兒童的探究傾向,導致其個性的不健全。 實施心理輔導。 學前兒童有不安全感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如果不安全感太強,對不該怕的也怕,就有必要通過心理輔導來增強其安全感。 此類兒童的家長或老師也應該積極向有關專家進行咨詢,幫助糾治孩子的不良心理傾向。 什么是兒童的“學校恐懼癥”? 案例一:活潑好動的小明樣樣討人喜歡,就是經常逃學。 父母為此傷透了腦筋。 訓斥、哄騙甚至打罵,都不起作用。 一到上學時間,小明要么頭暈,要么肚子疼,只要答應不送他去上學,他的病就一下子就好了。 即使被迫去上學,他也經常逃學去玩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