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生活篇 第十四章 個體與社會--我不是個孤立的島 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不論是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還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每一場世界性災難發生后,總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沒有“他們的”,只有“我們的”,因為我們都是共同的地球人。 人們傳達著愛心,一種出于人類悲憫同胞的天性。 在戰勝災難、重建家園的過程中,惟有跨越狹隘疆界的愛,才能給在天災面前顯得渺小與脆弱的人類以尊嚴和生的希望。 看到新聞報道那些不斷刷新的死亡和失蹤數字,我們會嘆息,會落淚,會追思。 這些超越國度、種族、階層、文化、利益的情感層面的“感同身受”讓人心震撼,也讓“公民社會”、“世界公民”多了一份責任感。 或許你和筆者一樣的奇怪,為什么人們彼此傷害,又彼此幫助? 是什么引起了那些社會沖突,又是什么讓那些緊握的拳頭變成彼此援助的雙手? 作家海明威曾說,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立的島嶼。 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雖然看起來每個人是自由來往的,是獨立的個體,但是我們是社會的一個支體,雖然從表面上看座孤立的島嶼,但是海平面下的陸地是相連的。 我是誰? --最難“認識”的自己 從前,有個里長押送一個犯罪和尚去邊疆服役。 這個里長有點糊涂,記性也不好。 每天早晨上路前,都要把重要的東西清點一遍。 他先摸摸包袱,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書,然后又摸摸和尚的光頭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繩子,確定和尚在,最后摸摸自己的腦袋:“我也在。” 每天早晨都這樣清點一遍。 有一天,狡猾的和尚想出了一個逃跑的辦法。 晚上他們客棧里吃飯時,和尚把里長灌醉了,然后找了把剃刀,把里長的頭發剃光了,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繩子系在里長身上,就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里長醒了,開始例行公事地清點。 他摸摸包袱,包袱在;又摸摸文書,文書在;和尚……咦,和尚呢? 里長大驚失色;但他忽然看見鏡子里自己的光頭,再摸摸身上系的繩子,就高興了:“噢,和尚還在。” 可是忽然又恐慌起來:“那么我哪兒去了呢?” 這是個笑話,用來比喻人們有時候對自己不能有清醒的認識。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不斷地問自己。 然而到如今人們都沒有得出滿意的答案。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 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像老子說的:“知己者強。” 一個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為他知道怎樣揚長避短,以及怎樣最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那么人應該怎樣真正認識自己呢? 這就需要經常的仔細的反省,而不能受外界環境的左右。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指的就是靠經常性的自我反省和思考,來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變化。 別人的意見不是不能聽,恰恰有時旁觀著清,當局者迷,但是在聽完別人的意見后,一定要進行自己的分析,也就是說,你永遠不能把自己的腦子交給別人,永遠要保持自己的清醒的獨立的判斷。 安全感和什么成正比? --朋友的多少 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沙赫特聘請了一些女大學生來參加實驗。 沙赫特把被試者分為兩組,給兩組被試者分別不同的實驗用語。 對第一組,沙赫特想喚起她們高度的恐懼感,便對她們說她們可能受到相當強烈的電擊,可能很痛苦甚至遭受傷害,但保證不是永久的傷害。 對第二組,沙赫特只想喚起她們較小的恐懼感,因而沙赫特告訴被試者說她們將受到電擊,但是受到的電擊電流很小,只是感覺有點發癢或震顫,一點不舒服感而已。 結果測量發現,不同的引導語引發了被試者不同程度的恐懼:第一組被喚起了高恐懼感,第二組被喚起了低恐懼感。 在測量了恐懼喚起的程度后,沙赫特假裝調試設備,告訴被試者讓她們在休息室休息。 期間,她們可以自由決定獨自等待還是和他人一起等待。 第一組感到更多恐懼的被試者60%以上都做出了與別人一起等待的選擇。 而第二組,沒怎么感到恐懼心理的被試者大部份愿意自己獨自等待。 實驗結果如沙赫特所預料的那樣,高度恐懼的被試者比低度恐懼的被試者更希望和其他人一起等待實驗的開始,即更加合群。 并且被試者的恐懼越深,合群傾向就越強。 人越感到不安,想要和別人在一起的動機越強烈。 所以,恐怖電影里越是面臨生死抉擇的緊急關頭,越是有愛情故事的出現,而看恐怖電影的人,也容易抱成一團。 與社會協調性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人際、環境、情境 社會協調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較強的人際關系的適應能力。 能夠正確對待、處理和協調好各種人際關系,這是衡量和判斷社會協調性的關鍵和核心因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 較強的自然環境適應能力。 為了某種需要,任何一個心理健康者,尤其是青年人,應該具備在各種自然環境中生存的能力。 較強的適應不同情境的能力。 一般地,情境是指個人行為所發生的現實環境與氛圍,分狹義情境和廣義情境兩種。 狹義情境是指個體心理活動和行為發生的場所、氛圍,交涉對象的態度、情緒等,如考核、演講、比武等場合;廣義情境是指宏觀的社會歷史進程、國際形勢等。 狹義的情境受廣義情境所影響和制約。 心理健康者能夠在不同時空和各種情境中保持自己的心理狀態平衡,并充分發揮個人心理潛能和優勢。 什么是眾從心理? --多數聽從少數的現象 1966年,法國社會心理學家s.莫斯科維克最早注意到群體中存在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影響,認為社會影響一方面是少數人聽從多數人意見,另一方面也存在多數人聽從少數人意見。 為此,他與他的同事對眾從行為的實驗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 實驗程序是這樣的,給參與實驗者呈現一個清晰的物理刺激,并做出正確判斷。 其中假被試者有2名,而真被試者有4名。 然后在一個簡單的顏色知覺作業中,要求他們判斷僅因發光亮度不同而有所差異的藍色幻燈片的顏色,兩個假被試者首先回答,每次均故意出錯,說幻燈片是“綠色的”,結果,其他真被試者中有8.4%回答幻燈片是“綠色的”,32%的真被試者報告說至少有一次看到了“綠色的”幻燈片。 群體中多數人受到少數人意見的影響而改變原來的態度、立場和信念,轉而采取與少數人一致的行為的現象。 當群體中有少數人意見保持一致,并堅持自己觀點的情況時,多數人可能會懷疑自己的立場是否正確,在思想上動搖不定,一部分人首先轉變態度,傾向于少數人的意見,然后多數派內部思想瓦解,越來越多的人轉變立場,開始聽從少數派的意見,使少數派在群體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什么三個和尚沒水喝? --社會懈怠現象 在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都聽說過“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三個可憐的和尚,成了大家諷刺的對象。 但事實上,這種人性的弱點,豈止我們仨,天底下像他們一樣的‘和尚’也不在少數,因為這其中有社會懈怠現象! 心理學家ringelman是最早發現社會懈怠現象的。 他讓參加實驗的工人用力拉繩子,并測他們的拉力。 第一次讓每個工人單獨拉繩子;第二次讓三個人一起拉;第三次讓八個人一起拉。 原以為拉力會隨人數的增加而增加,但結果卻發現,單獨拉繩的人均拉力是63公斤;三個人拉的人均拉力是53公斤;而八個人拉的人均拉力是31公斤,不到單獨拉時的一半。 面對確確實實存在的社會懈怠,心理學家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出現的原因。 有人認為當團體成員一同完成任務時,個人認為自己的努力被淹沒在了團體當中,因此責任感降低,從而努力水平降低;也有人認為,個人的業績是受外人影響的,當單個人完成任務時,他是眾人的“焦點”,在壓力作用下會更加努力,而與大家一起完成任務時,外人的注意力會分散到不同的成員身上,每一個人感受到的壓力減小,努力的水平也就下降;還有人認為,團體中的每個人都在懷疑自己的合作伙伴可能并不像自己這么賣力,所以自己也沒有必要很努力了…… 雖然各家說法紛紜,但是,大家對消除社會懈怠現象卻有著比較一致的觀點,那就是讓每個成員都感受到更多的價值和責任。 如果你將來有可能成為一個管理者,有效地克服員工的社會懈怠恐怕是對自己的很大挑戰,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啊! 為什么三人成虎? --曾參真的殺了人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家鄉費邑,有一個與曾參同名同姓的人也叫曾參。 因這個曾參在外鄉殺了人,一時間曾參殺了人的消息便席卷了整個費邑。 曾家的一個鄰居就對曾母說,說目擊者在案發后得兇手就是曾參呢。 曾母不太相信,自己家的兒子還不了解嘛,何況還是孔子的弟子呢。 隨后,又有一個人向曾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 曾參的母親依舊不太相信,但是心里有點動搖了。 又過了一會,第三個向曾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現在已經被官兵抓起來了。 聽到這的時候,曾母已經相信事情是真的了。 鄰居們勸她趕快逃跑,免得因受牽連被抓。 這時,曾參回來了,一番解釋才明白事情的真相,那個殺人的人只是一個與曾參同名同姓的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就發現了從眾心理。 所謂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并在實驗當中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什么是從眾心理? --“隨大流”的傾向 這樣的事情你是否遇到過:四個人一起去吃午飯,你看著菜單,小聲嘟囔著:“今天吃什么呢? 來一份炸醬面吧!” 這時同伴中的一個人說:“我要一份牛肉面。” 接下來其他兩個人也都附和說:“那就吃牛肉面吧!挺香的。”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也會說:“那我也和你們一樣吧。” 這種“隨大流”的現象,恐怕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吧。 人們都知道“我行我素”這句成語,而在現實中,卻很難做到這么“瀟灑”。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不是自己喜歡怎樣便怎樣,在很多時候,甚至可以說在大多數時候,人們要看多數人是怎樣做的,自己才怎樣做。 在心理學上,個人的觀念和行為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從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叫做“從眾”。 用我們平常的話來說,就是“隨大流”。 生活中順應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所謂“入鄉隨俗”,以及在吃喝、穿戴、娛樂上趕時髦,追新潮等,都是從眾的表現。 如何巧用從眾心理? --聰明的服務員 正如上問所說,每個人都有隨大流的傾向,然而也不可否認,眾人有很多時候的確是對的。 但實際上眾人并不總是可靠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