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女性在就業、社會地位、子女教育、照顧老人等方面承受的壓力都高于男性。另外,女性在妊娠、生育、更年期等一系列特殊時期,都會面臨更多的生理與心理壓力。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也加劇了婦女雙重角色的沖突與心理壓力。她們既要扮演好妻子、母親、兒媳的家庭角色,又必須承擔起社會工作的重任。 在生活、工作、學習的重壓之下,女性容易變得焦躁、倦怠、多疑,因而出現失眠、焦慮和抑郁等心理障礙、精神心理疾病。所以,女性更應有意識地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要及時做好不良心理的自我調適和心理挫折的預防與轉化,學會給自己創造一個好心境,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 心理問題45少女情結 ■只要開心就可以 ■問題描述 40歲的王女士相貌姣好,對人非常熱情,和人說話的時候手舞足蹈,從表情到體態讓人覺得活力四射,像少女一般。但是她最近心情很不好,因為總是覺得單位的人不愿意接受自己。 年輕的同事認為,王女士的年齡已經是十足的“大姐”了,可是這位大姐卻還像小姑娘似的喜歡從背后嚇人一跳,或者開點可愛的小玩笑,讓人哭笑不得。同齡的同事們覺得別扭,是因為王女士的脾氣像小女孩一樣陰晴不定,總得讓人哄著,否則她的性子一上來,眼淚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讓人不知所措。 ■問題分析 追求“可愛”并沒有錯,但不同年齡的人應有展示“可愛”的不同方式。像王女士那樣,雖然已是不惑之年,卻在一些行為方式上停留在少女階段,不僅不能惹人愛,而且讓人覺得別扭。其實,王女士自己也很苦惱,她不知道為什么自己努力制造快樂的氣氛,大家卻總是不領情、不接受。我們可以把王女士的這種心理現象叫做“少女情結”。 這種“少女情結”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典型的“固著”現象。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例如,在兒童期要學習基本生活技能,在青少年期要建立起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成年期則需要建立親密感情,結婚生子等。如果進入人生下一階段后,卻沒有產生相應的需要,就難以產生與之相應的行為,于是發生“固著”現象,即行為表現停留在上一發展階段。 王女士從小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父親和哥哥非常疼愛她。等到結了婚,老公又是“好男人”型的,她一直無需操心生活。年輕時,她還需要辛苦帶孩子,現在他們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在家庭生活中,王女士再沒有多少需要特別操心的事情了。在事業上,她也沒有什么高的追求,這些都使她的心理容易固著在無憂無慮的少女時期。 還有人認為,這里有懷舊成分。女人比男人衰老得快,加之社會對男女年齡的價值認同有差異,因此,中年女人比中年男人更留戀青春時代,言談舉止無意中會向青春時代靠攏。 王女士的性格保留了少女過多的敏感性以及情緒化,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往往立即作出反應,而且受不得一點兒委屈。要改變這種習慣,需要打破固定的行為模式。 ■解決之道 一、學會反思 當出現了讓自己情緒沖動的情形時,要把當時的想法記住,回到家后和家人一起分析自己的思維邏輯錯誤。當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一旦發現自己出現了錯誤的思維邏輯,馬上告誡自己要冷靜。 二、避免給別人添麻煩 盡職盡責地工作就是和同事最好的交往。必須自己獨立完成分內的工作,才談得上與同事的其他交往。每天工作結束后,看看自己分內工作完成得如何,有沒有給別人添麻煩。如果有,不光在口頭上表示歉意,還要在行動上幫助別人。 有時像小孩一樣“可愛”一下,對人際交往也是非常有益的,但要注意場合和對象。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雖然平時很隨和,但在工作時卻非常嚴肅,不希望受到干擾。新來的同事則希望在與老同事的接觸中,學到工作經驗,因此,小鬧劇并不是他們所希望的。中年女性要想受到大家歡迎,就要考慮到這些情況,而不能統統以“天真、可愛、熱情”來應付。有些人只需要一個眼神、一杯茶水就足夠了,太多的關心反而讓他們難受,甚至厭煩;有些人則需要一些直接的建議和熱情的開導…… 對人熱情不必強求回報,只要覺得這樣做很開心就行了。長此以往,慢慢地,就會發現大家真誠地喜歡上自己了。 ■心理測試 少女情結的自我測試 下列各題哪些與你的情況相符。 1.活力四射,說話喜歡手舞足蹈。 2.喜歡捉弄人,總是讓人哭笑不得。 3.情緒陰晴不定,非常情緒化。 4.時不時地喜歡扮可愛狀,喜歡做鬼臉。 5.很敏感,遇到事情馬上會有反應,不會進行深度思索。 評析: 如果你符合其中3條或3條以上的話,就要注意了,你的少女情結有點嚴重哦。 心理問題46戀父情結 ■誰也不能搶走爸爸 ■問題描述 紀先生有一個上大二的女兒,父女倆感情特別好,女兒有什么心里話都悄悄地告訴他。三年前,紀先生的妻子意外去世。之后,陸續有人給他介紹對象,但考慮到女兒尚在讀高中,紀先生怕影響女兒的情緒,均予以婉拒。一直到女兒考上大學后,紀先生才開始考慮個人問題。后來,朋友給他介紹了一位方女士,兩個人交往一段時間后,彼此都很滿意。然而,當女兒聽說老爸要再婚時,立即表示反對。 為了阻止老爸與方女士約會,女兒每天晚上都守在家里。甚至在周末,女兒怕老爸私自外出,竟然將自己和老爸鎖在家里,并說決不會讓別人來分享老爸的愛,如果老爸執意要再婚,她就休學,弄得紀先生無可奈何。 ■問題分析 女人為什么有戀父情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現,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普遍存有一種現象,即在3歲左右開始從與母親的一體關系中分裂出來,把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與父親的關系上。只不過男孩更愛母親,而排斥和嫉恨父親;女孩除愛母親外,還把愛轉向父親,甚至要與母親競爭而獨占父親,對母親的愛又加進了恨的成分,這就是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結”和“埃勒克特拉情結”。 俄狄浦斯和埃勒克特拉都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前者殺父娶母,后者誘使其弟殺死母親為父報仇,自己則終身未嫁。小女孩到了3歲左右,認識能力和獨立性都有較大的提高,達到一個轉折點,意識里開始清晰地出現了父親的形象,就這樣女兒打破了與母親渾然一體的關系。這種情感和認識上的變化盡管處于朦朧的潛意識狀態,但卻明顯地作用于孩子的情感和行為。這時女孩變得柔媚,會撒嬌,愿意與父親接近,讓父親抱。 父親是人幼年生活中的第二個重要人物,會對女孩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主要表現為下列幾方面。 父親給孩子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規的東西,帶給孩子更多的激情。母親的活動則常重復、單調而刻板。 父親更富有身體上的魅力,令人興奮。母親則長于言辭,能給人以安慰。 父親花在孩子身上的大部分時間是與其一起玩耍,母親則偏重于在生活上照顧孩子。孩子更愿意與父親一起玩耍,追求新奇的探索,而受到委屈時則愿意找母親,以求得安慰。 孩子可以在父親面前表現對母親的憤怒和恨而不被譴責,能表達豐富情感,又有安全感。 父親作為在兒童早期心理發展上起獨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嬰結合體的建設性分裂者,鼓勵并支持了兒童的獨立和自由,有利于兒童個性的發展。他是兒子學習男子漢氣質的楷模,也是女兒形成女性氣質的導引者、支持者和認可者,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戀父情結是性心理障礙,亦稱性心理倒錯,即生理上已進入“潛伏期”或“成熟期”,而性心理卻嚴重滯后,仍停留在“性器期”,猶若蝌蚪變成了青蛙卻仍留下蝌蚪時代的尾巴,不成熟。 戀父情結的害處是,可能阻礙女孩長大后接近異性、走向婚戀。困于某種原因,即使走進婚戀,亦身在曹營心在漢,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婚姻生活,因為她仍在深深地依戀著父親,無法把感情從父親身上轉移到丈夫身上。 看來這錯誤并不在少女們,而是愛本身出了問題。她們太想得到愛,但沒有什么法子將愛挽留,于是選擇了病態的手段。而那些沒有得手的少女則變得歇斯底里,最終以悲劇收場。弗洛伊德認為,有戀父情結的人如果發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響。 ■解決之道 一、進行性教育 實際上,就是性的補課教育,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性的社會角色教育,讓孩子明白“男女有別”;二是性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從對父親的依戀中解脫出來。 二、幫助孩子 幫助孩子走向同齡同性伙伴,結交同性朋友,為將來青春期結交異性朋友做好鋪墊。 三、行為配合 孩子的戀父情結,源于其嬰幼兒期父愛的過溢與母愛的不足,因此,矯枉時必須過正。一方面,作為父親,應堅定而巧妙地暫時疏遠女兒;另一方面,作為母親,則應奮起直追,行為上親近女兒以滿足女兒的愛欲依附。 父母都懂得不能給男孩穿花衣服,不能讓女孩爬墻上樹,但更為重要的是,應該讓孩子主動地多跟同性孩子一起玩,把交流和示范融匯在共同玩樂之中,這是孩子“游戲期”性別角色培養的根本秘訣。父子共同“騎馬打仗”、捉螞蟻;母女一塊兒打扮布娃娃、“跳房子”,這才是有益的天倫之樂。父母過于自我封閉,或者只會給孩子買好東西,開發孩子智力,是無法促進孩子的性別認同的。異性成員組成的單親家庭或者夫妻不和的家庭,對子女成長極為不利,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的家庭無法較好地培養孩子的性別角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