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兵變-《海上升明帝》
第(1/3)頁
鋪開宣紙,朱以海蘸墨提筆,開始?xì)J擬五軍都督府各府左右都督,以及北衙新設(shè)的十衛(wèi)提督,并南衙八鎮(zhèn)提督,以及侍衛(wèi)處、旗手處提督,一共是二十位提督。
原本南衙設(shè)四鎮(zhèn),戍衛(wèi)京師四面,后來朱以海考慮了下,干脆每鎮(zhèn)再一分為二,采用八千人的小鎮(zhèn)。
“靖國公驃騎大將軍王相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吳國公輔國大將軍吳凱為后軍都督府左都督,
荊國公輔國大將軍張名揚為前軍都督府左都督,
興國公驃騎大將軍李赤心為右軍都督府左都督
陳國公輔國大將軍鄭繼武為左軍都督府左都督
····
朱以海一筆筆寫下一個個名字。
從王相到吳凱,再到張名揚都是元從勛臣,李赤心鄭繼武也是從龍極早,功勛極著。
皇帝接著又寫下阮進(jìn)、鄭遵謙、劉穆、劉孔昭、張鵬翼五個名字,也都是功勛大將,拜為五軍都督府的右都督。
南北衙禁軍二十個提督,亦都是心腹元從,楊伯興、王鳴謙、阮駿、馬萬年、秦拱明、張名甲、王忠源、張晉爵、張大彪、陳鵬、張全、吳勝、王猛等。
王之仁和張名振這兩武勛之首,則一個是內(nèi)閣次輔一個是內(nèi)閣協(xié)辦大學(xué)士。
十都督,二十提督名字欽定。
兵部尚書沈猶龍又請皇帝把御營諸鎮(zhèn)欽選上調(diào)空下的缺補上,朱以海直接從懷里掏出了一個小本子,紅皮小本本。
這是他穿越以來,一直隨身攜帶的兩個本子之一,紅黑兩本,紅本記功,黑本記過。
紅本上排名越前,自然也是從龍越早的,每個名字后面,都還有一些記錄,都是他們立功后皇帝一筆筆記上的。
朱以海直接當(dāng)著一眾大臣面,在那里翻看了會,然后從里面挑選了一些補上了御營各鎮(zhèn)提督、副提督、總兵的缺。
大臣們看皇帝欽點的這些名字,心中都有數(shù)。
甚至有幾位大臣,對那小紅本也不陌生,他們經(jīng)常能看到皇帝的那兩個小紅本,雖然不知道有時皇帝在上面寫什么,翻看什么,但他們知道,這兩個小本本絕對是極其重要。
皇帝用人,雖然說各色都用,但在忠誠和能力這兩項上,其實皇帝是忠誠和能力都要求,但若非要在這里面選擇,皇帝明顯更偏向忠誠,尤其是之前起義之初時,有不少什么打柴的樵夫、耕地的農(nóng)夫、佃戶,甚至是長工、家奴、小販、伙計這些,在義軍中卻能得到重用,很短時間就做到提督總兵副將。
而有些半路歸附的原朝廷的總兵、副將、參將、游擊等高級將領(lǐng),卻很難得到重用,幾年了,可能還軍職越來越低。
就如鄭芝龍、黃斌卿、王朝先、金聲桓他們來說,歸附朱以海的時候,已經(jīng)官階極高,甚至都是一鎮(zhèn)軍頭,但這幾年來,一直沒得到真正的重用,如鄭芝龍,一開始封侯授總督,后來征召入朝拜相入閣,甚至還兼御營總督等,可卻沒實權(quán),到現(xiàn)在,只頂著幾個榮銜而已了。
這次五軍都督府的十都督,他們都沒名,南北衙禁軍二十提督他們?nèi)詻]名,各省的省營提督、御營提督,自然更不可能用他們。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雅江县|
芮城县|
专栏|
汶上县|
镇平县|
平果县|
北票市|
遵化市|
建德市|
镇原县|
宝坻区|
甘泉县|
天水市|
舟曲县|
阳高县|
巴东县|
沛县|
明溪县|
华坪县|
满洲里市|
绵阳市|
浏阳市|
沙田区|
唐山市|
长沙县|
瓮安县|
天长市|
伊金霍洛旗|
宿州市|
莎车县|
郑州市|
临湘市|
泾川县|
沿河|
丹江口市|
上杭县|
成都市|
河源市|
青海省|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