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五輯 文苑奇葩-《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1/3)頁

    ●放浪的竹林七賢

    就在司馬氏集團與曹魏集團斗爭激烈的時期,在士階層中,以嵇康、阮籍為骨干,包括山濤、阮咸、向秀、王戎、劉伶。他們以莊子精神為寄托,常寄情于竹林幽泉之鄉,以縱酒談玄、高尚其志而著稱于世,史稱竹林七賢。當時,司馬氏集團權勢日重,大肆誅殺曹魏集團的重要成員,不少名士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一部分名士對自己的前途喪失信心,對掩飾司馬氏集團統治的名教也發生懷疑。于是便酣飲為常,放浪形骸,企圖以此逃避嚴酷的社會現實。竹林七賢正是這些人的代表,但他們每個人的遭遇不盡相同。

    ●建安七子

    王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人,是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的長史。漢獻帝遷都長安后,王粲也遷移到長安,左中郎將蔡邕對王粲的才華感到驚異,極為賞識。

    王粲17歲時,就被司徒所征召,朝廷任命他為黃門侍郎。因為當時長安的局勢很混亂,他辭去職位,離開長安到荊州去投奔劉表。可是劉表因為王粲相貌丑陋,身體衰弱,一直不太重用他。劉表死后,曹操攻占荊州,王粲勸說劉表的兒子劉瓊歸附曹操。于是曹操就任命王粲為丞相椽,還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曹操在漢水之濱舉行宴會,王粲分析天下俊杰,并舉杯祝賀曹操旗開得勝,效法周文王禮賢下士。

    后來,曹操又提升王粲為軍謀祭酒。魏國建立以后,調任侍中。王粲學問淵博,見多識廣,有問必答。在當時混亂的時局中,舊的禮制都廢棄了,后來新訂立的制度,經常由王粲掌管。

    王粲記憶力驚人。曾有一回王粲和友人同行,讀道旁碑文,才一過目,友人便問他:“現在您能把它背出來嗎?”王粲回答說:“能。”居然一字不漏地把碑文背誦了出來。又有一次,王粲看人家下圍棋,棋局攪亂了,王粲就替他們把棋子按照原來的局勢擺好。下棋的人都不相信,就擺了另一局棋,用巾帕蓋上,然后叫王粲重新在另一個空的棋盤上照樣擺出來,兩局棋相互對照,竟然不誤一子。

    他精于作算術,又善于寫文章,提起筆來一揮而就,不需要改一個字,以致人們認為他是預先構思好的。即使再加以精心推敲,也不能寫得更好了。他著有詩、賦,論、議等文章將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跟隨曹操東征孫吳。建安二十二年春,因病死于途中,那時他只有四十一歲。

    徐斡是司空府軍謀祭酒的僚屬,擔任五宮中郎將文學的職務。

    陳琳以前是何進的主簿,當時何進想要消滅眾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進就召集各地的勇猛的將領,叫他們一齊領兵向京師進軍,想以此威脅太后。陳琳勸阻何進,何進不采納他的意見,最終自取其禍。后來陳琳避難到冀州,袁紹派他主管寫文章的事。袁紹父子失敗以后,陳琳歸順了曹操。曹操對他說:“你以前為袁紹寫檄文聲討我,羅列我的罪狀也就罷了,憎恨壞人到他本人就夠了,如何還要牽連到我的父親、祖父呢?”陳琳連連認罪,曹操因愛他的才,也就不再追究他的罪責。

    阮瑀年輕時跟著蔡邕學習。建安中,都尉曹洪想要派他擔任掌書記的職務,阮瑀不同意,最后仍沒有屈服。后來曹操用陳琳、阮瑀二人一起作了司空軍謀祭酒,掌管記室。當時軍國中的各種書信、文告,都是陳琳,阮瑀二人所寫。以后調陳琳擔任了統帥手下直屬部隊的將領,阮瑀做了倉曹的屬官。應瑒、劉楨分別被曹操征召,做了丞相府的屬官。應瑒調任平原侯庶子,后來又任五官將義學之職。劉禎因犯了不敬罪而被判刑,在刑滿釋放以后,仍回官署任職。他們每人都寫過文、賦數十篇。

    阮踽于建安十七年逝世。徐斡、陳琳、應碭、劉楨于建安二十二年先后去世。那一年發生瘟疫,徐斡、陳琳、應碭、劉楨等幾個人,一下子都去世了。

    徐偉長卻既有文才又有好的名節,清心寡欲,不慕榮利,不愛虛名。他著有《中論》二十余篇,都是立論有據,文采雅致,足以流傳后世。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孫子。他的曾祖父孔尚,做過巨鹿太守。他的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從小便有出眾的才干,當時河南尹李膺名氣很大,他關照門下要有選擇地通報賓客的求見,不是當時的名賢和世交的子孫,一概不見。

    孔融十余歲時,很想看看李膺是怎么樣的人,就到了李膺的家門,對管門的說:“我是李先生的通家子孫。”當李膺會見孔融時,就問道:“您的祖輩,曾與我家有交往嗎?”孔融說:“是的。我的先人孔子與先生的先人李老君因有一樣的德義而相互作為師友,那么,我與先生是代代的世交啊!”在座的人對他感到驚奇,都說:“這是與眾不同的孩子啊!”稍后,太中大夫陳煒來了,同座的人把剛才所發生的事告訴他,陳煒說:“小時候聰慧,長大了不一定就突出。”孔融回答說:“就拿你剛才所講的話看,先生小時候,豈不是很聰明的嗎!”李膺大笑,回頭對孔融說:“您長大了,一定會成為能任大事的人才。”

    這些文人,魯國的孔融、廣陵的陳琳、山陽的王粲、北海的徐斡,陳留的阮瑀、汝南的應瑒、東平的劉楨等七個人,學問很廣博,無所不學,文辭能創新,從不因襲,都憑著自己的才能創作。他們象馳騁千里的駿馬,在文壇上并駕齊驅,后世稱之為“建安七子”。

    ●一代才女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陳留圉人。她父親蔡邕是東漢有名的學者,精通天文、歷法、數學,對音樂、文學的造詣很深,詩、賦、散文都寫得很好。同時,也是書法家和經學大師。他待人謙和,沒有架子,慕名來訪、登門求教的人很多,家中經常座無虛席。

    蔡文姬自幼聰明好學,在這書香世家的熏陶下,她還是少女的時候,就已經長于文學和音樂。有一次,父親在黑夜里彈琴,忽然“崩”地一聲斷了一根弦。在一旁靜聽的文姬說,斷的是第二弦。父親認為她是偶然猜中的,又故意把第四弦弄斷,問是哪根弦。文姬立即回答是第四根弦。女兒的辨音能力使蔡邕也極為吃驚,從此對她更加鐘愛,視若掌上明珠。

    蔡文姬成年之后,結婚不久丈夫就死去。她回到父親身邊,父親被政敵打入獄中,判了死刑,在獄中悲憤地死去。文姬眼見與生父死別,卻毫無打救的辦法。父親死后,禍不單行,孤苦伶仃的文姬在戰亂中又同大批難民一起,被南匈奴掠去。這是公元195年,文姬只有22歲。在那離鄉背井的荒遠地帶,她當了一個匈奴首領的妻子,一住12年,生了兩個孩子。后來,她終于有機會回到中原,原來的蔡家只剩下她一個女子。她與屯田都尉董祀結了婚,董祀對她關壞備至。夫妻感情甚好,生活稍安。

    文姬歸漢后,憑著自己的記憶,把父親曾親口教她背誦的四百多篇作品記錄下來,使之得以流傳后世。今天看到的蔡邕的作品,就是這樣保留下來的。

    ●《三都賦》洛陽紙貴

    西晉時期有一位作家叫左思。左思年少時,腦子比較遲鈍,父親教他寫字,他總寫得歪歪扭扭,不像樣子;教他彈琴,他怎么學也彈不出一支完整的曲子來。左思的父親很生氣,指著左思對朋友說:“我這兒子真沒出息,學什么都學不成。”左思聽了很難過,從此下定決心,刻苦讀書,終于取得了成就。

    西晉統一后,成都、建業、洛陽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左思下決心以賦的文體寫一篇描寫這3個都城的文章。為創造優美的文句,左思在室內、庭院、廁所等處的墻上,都掛了紙筆。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想出了好詞句,就隨手寫在掛著的紙上。當時西晉有名的大文學家陸機聽說左思準備寫《三都賦》,就嘲笑他不自量力。但左思堅持不懈,經過10年的時間,終于寫成了《三都賦》。《三都賦》傳出以后,人們爭相傳閱,京城里的文人和富豪貴族,都爭著買紙來抄寫閱讀,一時把洛陽城里的紙都買光了,紙價因此突然大漲。這就是“洛陽紙貴”的來歷。

    ●一代醫圣張仲景

    張仲景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在今河南)人。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于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

    據說有一天,他遇到聞名當世的才子王仲宣,當時王仲宣有20多歲,張仲景看了看他,對他說;“你已身患疾病,到40歲時就會落眉毛,落眉半年之后就會死去。”并且告訴王仲宣服用五石湯可免一死。王仲宣不相信他的話,拿了五石湯但沒有服用。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仲宣,就問他:“你服藥了嗎?”王仲宣說:“服了。”張仲景說“從你的氣色看來,你并沒有服藥,你為何這樣輕視生命呢?”王仲宣依然不相信,后來過了20年,果然如張仲景所說,王仲宣開始落眉毛,187天后死了,跟20年前張仲景說的一樣。

    漢靈帝在位時,張仲景被舉為南陽郡的孝廉,并因此出任長沙太守。公元195年以后,大規模的傷寒病又開始在全國各地蔓延流行,不到10年時間,僅張仲景自己家族200多口人就病死了134人,單因害傷寒而死的就有90多人。在家鄉疬疫暴行的情況下,張仲景毅然辭去太守之職,返回故里,嘔心瀝血,鉆研醫學。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于是,他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后來,人們便稱這種食物為“餃耳”或“餃子”,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恩情。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宁| 分宜县| 前郭尔| 鞍山市| 梁山县| 井冈山市| 清涧县| 洛南县| 鸡东县| 墨竹工卡县| 克东县| 定陶县| 夏邑县| 衡东县| 徐州市| 泾川县| 铜山县| 板桥市| 璧山县| 吴川市| 九江县| 深圳市| 淮南市| 寻甸| 汕头市| 乌拉特中旗| 米林县| 钟山县| 阜宁县| 浪卡子县| 宝山区| 惠东县| 吴堡县| 华安县| 阳朔县| 客服| 陆丰市| 铜山县| 芒康县| 邻水| 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