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大明第一臣》


    第(2/3)頁

    這幾千年來,雖然還都是農業時代,但并非沒有進步……比如春秋時期,井田制就瓦解了。

    從秦漢到宋元,中原大地的人口增長,農業技術進步,一個農夫能供養的人越來越多。

    這是最根本的生產力發展的邏輯,也是一切的基礎。

    朱升跟張希孟聊過不少,看到這些,他也不算陌生,并且能很快把握住其中的精髓。

    “上位,都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按照張相的看法,等于是重寫了歷史!”朱升贊嘆道:“西漢之時,董仲舒做天人三策,主張大一統,助漢武帝,成就千古一帝。彼時的士人還是好的,仗劍躍馬,在疆場廝殺,謀求功名,一直到盛唐,也多有詩人,盼著能在邊塞建功,封妻蔭子,揚名天下。”

    朱升笑道:“我早年讀史書,覺得唐宋相距不過幾十年,怎么前后恍若隔世,迥然不同。彼時我還是想不明白,只覺得唐代尚武,趙宋修文,喜好不同而已。可現在讀張相這篇文章,卻讓我有了另一番領悟。或許自唐入宋,正好處在了一個轉折上。精耕細作,占城稻傳入,農人耕種田畝,剩余的糧食越來越多。趙家皇帝偏愛士人,士大夫不用去疆場建功立業,靠著讀書科舉,就能做人上人,享受百姓供奉,又何必冒險?到了趙宋,士大夫已經和漢唐迥然不同了。”

    朱元璋的好學,不消多說,而且張希孟還是他的啟蒙老師,因此縱然面對這么深奧的東西,老朱也能理解幾分。

    “果然,按照張先生的意思,儒家在唐宋之間,已經悄然發生了轉變,變成了累贅和枷鎖。”朱元璋輕嘆道:“而理學就是集大成者,和咱們同姓的那位,遺禍不淺啊!”

    朱升深深吸口氣,張希孟這份東西的厲害就在于很多人罵朱熹,反對理學,就只是罵人,淺薄得很,不值一駁。

    可是張希孟卻論證了理學是個混蛋。

    面對農業進步,生產發展,理學不是順應大勢,而是站在了士紳地主的立場上,不斷給老百姓套上枷鎖。

    存天理,滅人欲,先讓大家不要胡思亂想,閉上眼睛,裝作世界沒有發生變化,還是歲月靜好。

    再接著,干脆宣揚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把婦人牢牢圈禁在家里面,用整個國家的犧牲,滿足士大夫繼續安逸生活的需求。

    最終釀成的惡果,就是一敗再敗,讓蒙古人奪取了天下。

    面對蒙古鐵蹄,把氣節看得比什么都重的讀書人,竟然不乏屈膝投降之人。

    只要能保證我吃香的,喝辣的,哪管什么人當皇帝?

    至于文人一直視若命根子的綱常,也從規范秩序的準則,變成了士人手里的工具,反正怎么對我們有利,就怎么來……

    朱升不斷嘆息,汗透衣裳,無奈道:“上位,若非看了張相的文章,我幾乎不知道文人士大夫之惡,竟然到了這個地步。幸好有張相撥云見日,否則的話,不趁早把這顆毒瘤鏟除,真不知道日后還會怎么樣!僅僅是這一點,張相就足以和古圣先賢并駕齊驅。上位能得到如此賢士輔佐,真是上天賜給上位的。”

    朱元璋略怔了怔,想當初還真是他把張希孟撿了回來,救了他一命,沒想到這小子竟然能幫自己這么多,果然是老天垂青啊!

    “楓林先生,你看該如何是好?要不要把那些混賬東西,都給殺個干凈!”

    “可別!此事還要仔細思量。”

    朱升急忙攔住,他當然知道朱元璋的手段,張希孟把那些人的可惡之處全都展示出來,連李善長都下手了,朱元璋又怎么會客氣?

    沒瞧見嗎,這位眼珠子都紅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化| 阿图什市| 湖南省| 乌什县| 同心县| 专栏| 黄骅市| 东宁县| 东莞市| 襄城县| 潜山县| 天镇县| 天祝| 股票| 西贡区| 库尔勒市| 新龙县| 普宁市| 右玉县| 富源县| 宣城市| 镇宁| 北宁市| 华坪县| 凉山| 阿荣旗| 龙门县| 景宁| 新化县| 新和县| 惠来县| 谷城县| 沙洋县| 浦江县| 古田县| 荣成市| 灵川县| 方山县| 襄汾县| 惠安县|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