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題五美吟 浪蕩子情遺九龍佩-《西嶺雪一回一回解紅樓》


    第(1/3)頁

    《五美吟》解析

    黛玉說:“我曾見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終身遭際令人可欣可羨可悲可嘆者甚多。今日飯后無事,因欲擇出數人,胡亂湊幾首詩以寄感慨。”分別是西施、虞姬、明妃、綠珠、紅拂,寶玉題之曰“五美吟”。

    歷史上的紅顏傳說不知凡幾,而黛玉獨獨選了這五位,意義必定非凡。

    有紅學家認為西施是黛玉自己,其余四首則分指四人,比如昭君是探春,因為都是遠嫁,虞姬是尤三姐,因為都是自刎而死。但是黛玉和尤三姐沒半點交集,而且三姐也不是十二釵正冊中人,由黛玉寫詩預示其結局似乎荒誕,更何況根據文中種種分析,我們可以認定二尤故事本為《風月寶鑒》移花接木,除了王熙鳳這個人物做連線外,與釵《金陵十二釵》正文其實無涉。所以我認為,五位美人的吟詠,寫的都是黛玉自己的心態。

    正如戚序本在這一回末有總評詩云:

    “五首新詩何所居?顰兒應自日欷噓。

    柔腸一段千般結,豈是尋常望雁魚?”

    可見早在清朝時,已經有人斷定這五首詩都是黛玉自嘆身世,而且這位評詩人很可能看過紅樓全稿,知道黛玉柔腸百結的真正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相思。我們且一首首來分析。

    (一)

    第一首詠西施: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鄰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說西施指黛玉,大概沒有人反對。在第三回里林黛玉第一次出場,書中就借寶玉眼光評價其“心較比干多一竅,病比西子勝三分”;三十回中寶玉見齡官畫薔時,誤認作在葬花,暗想其“東施效顰”,用的正是黛玉詠西施的典;后文中興兒對二尤說起黛玉時,形容是“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這樣的天,還穿夾的,出來風兒一吹就倒了。我們這起沒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王夫人罵黛玉的替身晴雯時,也說是“好個美人!真像病西施了。”

    也正因為西施的典故,使一些紅學家認為找到了黛玉沉湖的理據。但是第一,這五首詩里的美人命運各不相同,西施雖或投水而死,虞姬卻是飲劍身亡,綠珠的跳樓更是聞名,若件件都隱黛玉之死,豈非黛玉要死上三次或更多?

    其次,西施的終局向來有爭議,越王勾踐滅楚之后,西施究竟是投水自沉,還是跟范蠡泛舟西湖去了,兩種結局大相徑庭,卻各擅勝場。“一代傾城逐浪花”,兩種解釋都說得通,那到底該以何種為本呢?或者說,作者信服和選擇的是哪一種呢?

    本文中,我們只舉梁辰魚的《浣紗記》為例。梁辰魚,江蘇昆山人,那時候昆曲還被叫作昆腔,又叫水磨調,有曲無劇。是昆山梁辰魚把明傳奇《吳越春秋》改編成了《浣紗記》,第一次把昆腔搬上舞臺,成為昆劇。所以這本講述西施傳奇的《浣紗記》,可以說是昆劇的祖宗,在明清時流傳甚廣。

    今天的讀者,多半借助電視劇來了解歷史;清朝時也一樣,流傳最廣的故事版本永遠不是書籍中記載的那一個,而是戲劇中演繹的傳奇。《紅樓夢》中關于賈府人看戲、說戲的情節甚多,其中所有的戲,都指的是昆劇。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黛玉詩中的西施故事,不妨按照《浣紗記》中記載為準。

    《浣紗記》中,越大夫范蠡往諸暨山中游春,在苧蘿溪邊偶遇浣紗女施夷光,驚其美艷,當即許下婚約,并索取西施手中之紗為訂。西施亦對范蠡一見鐘情,信誓旦旦地表示會等他提親,絕不另嫁。然后一等三年,思念成疾,所以常常捧著胸口說心痛,這便是西施捧心的緣由。

    那范蠡因為吳越戰發,勤勞王事,三年來一直顧不上再找西施。然而因為越王勾踐想了個美人無間道的計劃,使他又重新想起苧蘿溪邊的絕世美女來,遂重訪故地,找到西施,勸她為國捐軀——這真是天大的悲劇。正如西施所嘆:“懸望三年,今得一見,意謂終身可了,豈料又起風波,好苦楚人也!”

    接下來就是人們熟悉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復國的故事了。至于西施,梁辰魚給了個光明的結尾,讓范蠡在復國后功成身退,掛冠歸隱,帶著西施泛舟江湖去了。然而理由卻不是因為愛:“功成不受上將軍,一艇歸來笠澤云。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更迷君。”說他知道紅顏是禍水,怕勾踐迷戀西施的美貌也會像夫差一樣色令智昏,連他自己也不安全,“若少留滯,焉知今日之范蠡,不為昔日是之伍胥也?”所以為了忠君把西施帶走了。

    但不管怎樣,這總是個團圓的結局。雖然在別的版本中,西施沒有這么幸運,然而也沒有這個流傳得廣,這就是昆曲的魅力了——不知道是西施選擇了昆曲,還是昆曲選擇了西施。但昆腔是屬于江蘇人的,西施也是來自蘇州,也許這是一段宿命,注定昆曲會自姑蘇起源,流傳千古。

    而西施的同鄉、姑蘇林黛玉的《五美吟》中,第一首即詠西施,使得傳奇益發傳發,香艷更加香艷。

    西施與黛玉的相同點,我們一目了然,乃在于形容面貌,美而且弱;在命運上有什么共同點呢?排除“投水自沉”這個前文中一再論述的偽命題外,西施的命運與黛玉有何相似之處呢?西施這個人物的最大特點是被當成救國良計嫁到楚國,而且是情人范蠡親自將她獻了出去,黛玉會不會也這樣呢?

    寶玉是肯定不會主動獻出黛玉的,但會不會是無心之失?且往后看。

    (二)

    第二首虞姬詩:

    “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

    要明白這首詩的意思,就得先了解虞姬的故事以及與這故事相關的幾首更著名的詩句。

    楚漢相爭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被漢王劉邦圍于垓下。那劉邦為亂楚軍之心,便讓自己的手下唱起楚地的哀歌,所謂“四面楚歌”,就是從這里來的。項羽部下聽了,都以為楚地皆降,民不聊生,故而哀歌,以致軍心渙散。項羽心煩意亂之余,對著自己的愛妾虞姬做歌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詩史稱《垓下歌》,全詩大意是:我空有拔山之力,無奈時不我與。如今大勢已去,只可憐了我的烏騅馬和虞美人。烏騅馬也還好說,虞姬啊虞姬,我該拿你怎么辦?

    虞姬聽了,便向楚王說:請大王再進一杯酒,讓愛妾為您舞劍。遂一邊舞劍一邊歌曰: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這歌的意思是說:漢兵已經搶了我們的地方,如今四面楚歌,大王兵敗。既然大王已經窮途末路,我又怎能茍且偷生?唱罷,虞姬橫劍自亡,死于帳中。

    后世關于《霸王別姬》的詩作與劇作都很多,最著名的莫過于李清照的五言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歌頌了楚霸王寧死不屈的精神。

    而黛玉這首詠虞姬,堪與易安詩媲美,第一句“腸過烏騅夜嘯風”,引用的是項羽的絕命詞“騅不逝兮可奈何”,而“虞兮幽恨對重瞳”則是虞姬的絕命詞“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傳說里項羽的眼仁是雙瞳,所以“重瞳”指項羽。

    “黥彭”是指項羽手下的兩位名將黥布、彭越,他們在烏江戰敗,投降了劉邦,后來還立下累累戰功,但最后還是被劉邦處以醢刑,斬成肉醬。黛玉在這里嘲笑他們兩位降漢茍活,卻仍難逃一死,還不如虞美人的飲劍楚帳,以全清名。

    這首詩寫得傲骨崢嶸,劍氣縱橫,直逼后文寶玉的《姽婳詞》,非常剛烈冷冽。乍看上去,虞姬的氣質似乎與黛玉的柔弱婉轉頗不相類,因此很多人都以虞姬自刎這一點,簡單地將這首詩認定是尤三姐的寫照。但是尤三姐乃死于柳湘蓮毀婚,她又曾經失腳不能自辯,因此以死明志——這與虞美人為項王而死,沒半點相似之處。

    可是黛玉呢?黛玉同虞姬又能有什么共同點呢?

    我認為,這首詩表達的是一種困境中的選擇:賈府勢敗,正如項羽對著四面楚歌,黛玉本來有機會嫁給北靜王自保,但是她卻恥于黥布、彭越的降敵自保,而寧可像忠于楚王的虞姬一樣,以死明志,完成了“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心愿志向。

    (三)

    第三首詠明妃:

    “絕艷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

    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

    黛玉共寫了五位“終身遭際令人可欣可羨可悲可嘆”的才情女子,而寶釵獨獨拿出這首作評:“做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隨人腳蹤走去,縱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義,究竟算不得好詩,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后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永叔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能各出己見,不與人同。今日林妹妹這五首詩,亦可謂命意新奇,別開生面了。”

    海棠詩起社時,寶玉曾說稻香老農不擅做詩卻擅評,然而寶釵這番話,卻壓過前文所有評語了,確是廣識之見。同時,五美之中,寶釵單以昭君為評,可見這一首才是本回的關鍵,點睛之題。

    因了昭君遠嫁,所以紅學家以往例行認為這首詩暗喻探春,然而詩中既說“紅顏薄命古今同”,可見以古寓今,這首詩正是黛玉自己形容。

    有個旁證:前回開夜宴、占花名,黛玉抽到的乃是芙蓉,詩為“莫怨東風當自嗟”。這句詩出自歐陽修的《明妃曲》,前一句乃是“紅顏勝人多薄命”。

    毫無異議的是,這一回占花名中每人抽的簽都是自己的命運讖語,絕不會指別人。兩回緊密相連,前曰“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后曰“絕艷驚人出漢宮,紅顏薄命古今同。”很明顯這“紅顏”指的是黛玉自己。

    另外,薛寶釵評詩時提到的“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敵”,也是來自《明妃曲》中,且看原詩: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吉安县| 阿勒泰市| 互助| 金坛市| 东兴市| 天水市| 墨江| 德令哈市| 贺兰县| 丹寨县| 保康县| 宜都市| 彰武县| 宣城市| 丽水市| 昌图县| 汉源县| 湘乡市| 于都县| 教育| 勐海县| 涪陵区| 大足县| 苏尼特右旗| 逊克县| 榆社县| 井研县| 固原市| 诸暨市| 仪陇县| 平安县| 宁化县| 黑水县| 固安县| 新余市| 宁南县| 扎鲁特旗| 陆河县| 庆城县| 宕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