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夸。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全詩內容明確,就是將明妃王昭君的故事講了一遍:西漢宣帝時,匈奴中有呼韓邪單于向朝廷求婚,愿娶一位漢室公主為妻。皇上當然舍不得自己的親生女兒遠去僻疆,于是就想從宮女中挑一個認作義女。而王昭君便站出來說,愿意成為和親之選。遠嫁之日,漢宣帝為之餞行,見其容貌美麗,有勇有謀,十分心儀,很后悔之前竟然沒有留意這個美人兒,回宮后遂翻出宮女畫像來看。 原來,那時候皇帝選妃不是當面挑選,而是憑畫像來定奪的。王昭君因為不肯賄賂畫工毛延壽,就被他故意在臉上點了一顆痣,遂落選。皇上看到自己當面錯失美人,龍顏大怒,遂下旨重辦毛延壽;然而皇令如山,悔之晚矣,王昭君到底還是遠嫁了。 昭君死后,葬于今呼和浩特市郊,背青山,傍黃河,其墓曰“青冢”——青與黛,豈非同為三生石畔舊精魂乎? 詩中說昭君“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因明妃生得太美麗,注定了紅顏薄命,只能自嘆無運。 而黛玉自稱“紅顏薄命古今同”,與明妃同命,那該是什么樣的命運呢? 六十三回到六十九回中間插入了“紅樓二尤”的故事,把時間拉得很遠;但是筆觸一回到榮府事后,就立刻又以詩詞開篇,黛玉詠絮詞中更有“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再提“東風”,朔氣凜然。顯然因為君權而使命運發生逆轉,謎底呼之欲出。 (四) 第四首詠綠珠: 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 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 綠珠的故事見于《樂史*綠珠傳》,西晉洛陽巨富石崇,以十斛真珠購得歌妓綠珠為妾,藏于金谷園中,日則艷舞,夜則笙歌,還曾合作歌舞劇,堪稱我國最早的詞曲制作夫妻檔。而兩人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昭君曲》,正和黛玉《五美吟》中的王昭君相應。 且說綠珠艷名遠播,石崇富可敵國,這兩條理由都足以讓別的男人嫉恨,尤其是比石崇更有勢力卻沒有艷福的男人。趙王司馬倫多次使人向石崇索要綠珠,石崇不允,且勃然說:“綠珠吾所愛者,不可得也!”后來趙王之親信孫秀羅織罪名,兵圍金谷園,石崇遂哭著對綠珠道:“我為你成了罪人了。” 這時候,綠珠原本有三種選擇:一是把自己獻給趙王,解了石崇燃眉之急;二是與石崇并肩頑抗到底,效法梁山伯祝英臺做一對亡命蛺蝶;第三,就是干脆裝聾作啞,守著弱女子本份,坐山觀虎斗好了。然而,這也就正應了石崇的那句話:我為你而獲罪。 結果,綠珠做了第四種選擇:“落花猶似墜樓人”(杜甫句),以此來免石崇之禍。 可嘆的是,綠珠跳樓了,石崇也仍未能逃脫被捕斬首的命運,臨終之際,他說了真話:不是綠珠害我,是財富招禍——即使沒有綠珠,趙王也會找其他的藉口對石崇圖財害命的,不是石崇為綠珠所牽累,恰恰相反,倒應該是綠珠為石崇而殉葬了。 明義《綠煙瑣窗集》中收錄《題紅樓夢絕句二十首》,是后世紅迷探佚結局的重要依據之一。比如其中有一首詩借金谷園典故云: 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 青蛾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 同樣是用金谷園故事來照應紅樓人物,絕非偶然。那么,這兩首詩中的綠珠與石崇,又到底指的是書中的哪一對苦命鴛鴦呢? 想弄清綠珠身份,不妨先弄清石崇是誰——且看《癡公子杜撰芙蓉誄》一回,寶玉做了一篇長長的《芙蓉女誄》,其中有一段很重要的文字: “自為紅綃帳里,公子情深;始信黃土隴中,女兒命薄。 汝南淚血,斑斑灑向西風;梓澤余衷,默默訴憑冷月。” 誄文很長且深奧難懂,但是我說這幾句是全文最重要的一段,應該沒人反對。因為后文寫了黛玉從花叢中走出,拋開長長悼文,單挑出“紅綃帳里”、“黃土隴中”一聯評點;因此脂評特筆標注:“觀此知雖誄晴雯,實乃誄黛玉也。”由此可見這一段話有多么重要。 但是作者這樣鄭重提醒讀者注意的,真的只是“紅綃帳”或者“茜紗窗”的區別嗎?當然不會。所以這段描寫的真正用意,是要大家注意后面這一句“汝南淚血”、“梓澤余衷”。 歷史上不同朝代有過很多位“汝南王”,我懷疑這里指的應該是為自己的寵妾碧玉寫過《碧玉歌》的西晉汝南王司馬義,也是“小家碧玉”典故的由來,傳誦最盛。“碧玉”正可指“黛玉”,而歌中“芙蓉凌霜榮,秋容故尚好”又與“芙蓉女兒”相映。 而“梓澤”是金谷園的別名,所以這里是代指石崇。寶玉在這句誄文中,自比保不住綠珠的石崇,余恨難言。 既然石崇是寶玉,綠珠自然呼之欲出。書中晴雯被王夫人羞辱而死,但是并不存在有強權向寶玉爭奪晴雯一說,脂評既然說“實誄黛玉”,可見寶玉要借這篇誄文表達的,其實是失去黛玉的悲感。黛玉,才是真正的綠珠。 “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黛玉在詩中借綠珠典故,寫出綠珠為石崇而死,都只為前生因果,如今同赴黃泉,也不算寂寞了。這正是脂批說的“萬苦不怨”,黛玉對于自己和寶玉的感情,是至死不悔的。兩人本是來自太虛幻境,為還淚而來,淚盡而逝,終究還要同歸幻境,這不正是“前生緣造”么? 而明義的詩則反過來說,那寶玉當年跟石崇一樣,為了黛玉而得罪權貴,如今黛玉香消玉殞,寶玉卻沒有同歸,理當慚愧,還不如當年的石崇呢。其中“王孫瘦損骨嶙峋”句,可與甄士隱所注《好了歌》中的“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之語對看,脂硯在這句后面原有“甄玉、賈玉一干人”的批語,可見寶玉此后曾經一度淪為乞丐;而“青蛾紅粉歸何處?”指的當然是黛玉,也就是說寶玉瘦骨嶙峋之際,黛玉已死;“慚愧當年石季倫”,則暗示了黛玉之死正與石崇禍累綠珠一樣,或為寶玉所累——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說是綠珠的美名替石崇招禍,寶玉是被黛玉所累。 將綠珠詩與明妃詩同看,再聯系此前《都是扇子惹的禍》一文,黛玉的結局越來越清晰了:寶玉可能將黛玉之詩題寫在扇子上流傳出去,被強權看見,最終陰差陽錯迫使黛玉離開寶玉,逼得黛玉以死明志,而寶玉卻也因此招禍,未能幸免于難。 (五) 第五首詠紅拂: “長揖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 尸居余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 紅拂堪稱是五美中最幸運的一個,是一出完美的喜劇。黛玉自稱選這五位的原因是其“終身遭際令人可欣可羨可悲可嘆”,而紅拂作為壓軸之作,顯然是“可羨”的那位。 第一句“長揖雄談態自殊”,說的是李靖拜訪楊司空,只長揖不下跪,不卑不亢,談吐不俗。“美人巨眼識窮途”,是說紅拂獨具慧眼,識英雄于末路,并不以李靖的身微運蹇為意,卻一眼認定他是可以托付終身的真知己。后兩句則引用的是紅拂的原話,說尸居馀氣的棺材板兒楊素怎么可以困得住巾幗英雄張出塵呢? 為了“女丈夫”三個字,很多紅學家認定這首詩指史湘云。但是就像我們前幾篇所分析的,如果西施、虞姬、昭君、綠珠都指的是黛玉自己,那么沒道理最后一首紅拂卻寫別人。可是林黛玉,或者說曹雪芹為什么要選擇紅拂來壓軸呢?難道只是為了照應“怡紅快綠”四個字,所以就要寫一位綠珠,再寫一位紅拂么? 我最早看到這回覺得很驚訝,西施投水而死,虞姬是自刎而死,綠珠呢跳樓而死,昭君呢出塞之后抑郁而死,只有紅拂成了一品夫人。而且是一個私奔的侍妾,非常勇敢,最早的自由戀愛主義者,追求個性解放,似乎和黛玉沒半分相像,即便與紅樓其他諸釵也格格不入。為何林黛玉會選擇紅拂入詩呢? 但是后來因為機緣巧合做了昆曲編劇,通過對昆曲資料的學習,無意中發現曹寅原來也是一位劇作家,著有昆劇角本《北紅拂記》,真是豁然開朗,有如他鄉遇故知一般的驚喜。 我們在看《紅樓夢》的時候,因為人物實在太逼真太生動,以至于讓我們常常忘記寶黛釵是虛構的人物,而當她們是真實的歷史存在;然而紅拂的出現讓我們清楚地知道,小說就是小說,無論如何都會打下作者的烙印。曹雪芹飽讀詩書又喜愛昆曲,祖父曹寅的劇作不可能不熟讀,于是在撰寫《五美吟》的時候,就會本能地選擇了紅拂壓軸,也正符合了作者“為閨閣昭傳”的初衷。 曹寅《柳山自識》云: “壬申九月入越,偶得凌初成填詞三本。三人各為一出,文義雖屬重復,而所論甚快。筆仿元人,但不可演戲耳。舟中無事,公之梅谷同好。因為之添減,得十出,命王景文雜以蘇白,故非此無調侃也。庶幾一洗積垢,為小說家生色,亦卒成初成苦心也。” 凌初成,指的是明代才子凌濛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號初成,亦名凌波,別號空觀主人。明朝浙江湖州人,著名文學家、小說家、劇作家和雕版印書家。一生著述極豐,有雜劇《虬髯翁》、《顛倒姻緣》、《北紅拂》等13種;傳奇《衫襟記》、《合劍記》、《雪荷記》3種;經學和史學著作《圣門傳詩嫡冢》、《詩經人物考》、《左傳合鯖》、《倪思史漢異同補評》、《戰國策概》等;文藝評論著作有《西廂記五本解證》、《南音之籟》、《燕筑謳》等;其它還有《贏騰三札》、《蕩櫛后錄》、《國門集》、《國門乙集》、《雞講齋詩文》、《已編蠹涏》、《東坡禪喜集》、《合評選詩》、《陶韋合集》、《惑溺供》等。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是他的擬話本小說《初刻拍案驚奇》與《二刻拍案驚奇》兩書,與馮夢龍所著《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二拍”。 曹寅在康熙三十一年秋天進入浙江時,于途中船上深讀凌濛初所作《北紅拂記》、《虬髯翁》等,遂做了一番編輯刪減功夫,將三人各傳合成一本,并請王景文加上蘇白科諢的部分,使其完整,脫離案頭劇本而成為舞臺作品。 昆曲講究“無丑不成戲”,一定要有科諢的成分,曹寅或是不諳蘇白,或是不擅俚語,于是命王景文做了這部分工作,追求演出效果。可見曹家也是養了家班的,“命王景文雜以蘇白”,用了個“命”字,可能這王景文是他家中的伶工,或是班頭之類。 黛玉《五美吟》以紅拂壓軸,顯然就是曹雪芹向先人致敬的一種方式了。 紅拂的故事發生在隋朝末年,她本是權臣楊素家中的一名歌妓,原名叫作張出塵,因為常常手執一柄紅色拂塵而得名紅拂女。楊素權傾天下,人人都要投奔他,爭做他的門生。有一個叫李靖的人呢,有一天就來投奔他,對著他只作揖但是沒有下跪,夸夸其談,滔滔不絕,談了很多天下形勢和應變之法,希望能夠得到重用或引薦,但是楊素本身是一個無能的人,他是瞧不起這種有志之士的,他在乎的是阿諛奉承,所以就對李靖很冷淡。 當晚,紅拂女私下找到李靖借宿的客棧,說:“楊素是不可能欣賞你的,不如你帶我走吧。我覺得你將來一定會成大器,我愿意扶持你,你帶我私奔吧。”李靖嚇壞了,他覺得這位楊大人的侍妾三更半夜投奔我,瓜田李下說不清啊,就問:“那大人知道了怎么辦?” 紅拂說:“彼尸居余氣,不足畏。”意思就是說:“他比死人就多了一口氣了,不用擔心他。而且我帶了很多錢來,很多珠寶,可以幫助你。”李靖一想,有財有色啊,而且不走也說不清,那還不如走呢,就連夜帶著紅拂私奔了。 后來,他們又得到了虬髯客的資助,人稱“風塵三俠”;再后來,李靖投奔李世民,屢建戰功,助其完成大業,做了大唐的開國功臣,得封衛國公,紅拂女張出塵也做了一品夫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