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智瑤太清楚名正言順的重要性了。 說白了,涉及到人就講究一個人心,有說服性十足的理由,自己干起來會更理直氣壯,他人想反對也拿不出一個立足點。 拿智瑤需要史官記錄是齊國邀請智氏出兵這一點來說,智氏的軍隊出現(xiàn)在齊國的土地上不再是入侵者,會變成是響應(yīng)公子壬邀請的客軍。 那樣一來,效忠公子壬的齊國貴族不能攻擊智氏的軍隊,攻擊智氏軍隊的貴族則是會成為齊國的叛逆。 不止那樣,屆時智氏的軍隊要求當(dāng)?shù)氐凝R國貴族提供糧草,他們基于智氏軍隊是公子壬邀請過來的關(guān)系,不提供就顯得主人當(dāng)?shù)貌缓茫峁┯衷撌切睦镫鯌?yīng)。 “這件事情搞得好像是東漢末年的袁氏邀請董卓入洛陽勤王一般。”智瑤心想。 一樣是清君側(cè),并且還一同看不清局面。 又或者說東漢末年的袁氏太相信自己的威望,認(rèn)定作為門下的董卓會聽從袁氏的一應(yīng)安排。 乃至于袁氏本就打著讓西涼武夫入朝,再放棄其禍亂朝綱,徹底讓東漢中央政權(quán)癱瘓的意思? 袁氏,四世三公的一個家族,一旦國家崩潰的話,他們就能參與逐鹿天下了呀! 智瑤其實能理解齊國一些人的腦回路,他們就是覺得只要能解決田氏,無非就是讓智氏暫時占占便宜,遲早有一天能討回去,換作田氏把持朝綱則會讓公族失勢,使得齊國變成跟晉國一般無二的國家。 晉國什么情況?就是國君成了招牌,公族全面衰弱下去,變成卿位家族說了算。 不能怪齊國公族鼠目寸光,他們腦子里的認(rèn)知就是那樣,能夠使用的方法絕對是基于自己的認(rèn)知,拿出最終的解決方案出來。 什么“寧予外寇不予家奴”之類?外寇要不了命,家奴則是會要命啊!所以,真不是有人傻,相反他們將事情看得很清楚。 智瑤找來了宰予,問道:“確信齊國求援吳國無果?” 宰予還不知道智氏已經(jīng)答應(yīng)齊國求援的事情,答道:“吳國傾力開掘運河,修筑沿途城池,短時無力北上。” 那是夫差鐵了心也卯足勁要北上才對,只不過吃了上次的教訓(xùn),要先把維持糧道和快速調(diào)集兵力的通道先修建起來。 有了上一次吳軍在晉軍手中慘敗的教訓(xùn),他們想再一次北上就不能太隨意,要么一直不北上,一旦北上就會傾盡全力。而傾盡全力的前提是各種軟硬設(shè)施先辦妥了。 智瑤問道:“子我以為吳國何時復(fù)再北上?” 這話問得宰予很為難。他不是夫差,也不是吳國的大臣,做不了吳國的主意啊。 “以進(jìn)度而言,吳國或在四歲之內(nèi)挖通運河,沿途城池或許需三歲之工?”宰予沒有直接給出答案,只是講了一些有事實依據(jù)的猜測。 這也是夠牛逼的。 不是說宰予牛逼,完全是吳國真不缺水利工程的人才,尤其是一點都不體恤民力。 大工程啊,還是挖掘運河,動用的人力不夠可干不成,動用的人力一多要有良好的管理體系,相應(yīng)的糧食消耗同樣要跟得上。 以時代的局限性來說,哪怕是做好一應(yīng)準(zhǔn)備,真正啟動大工程還是會出現(xiàn)不小傷亡,別說投入那么龐大人力物力,仍在進(jìn)行生產(chǎn)的勞動力被減少這一方面了。 所以,吳國啟動挖掘運河的工程,一邊還要在沿途筑城,他們才崛起多久的時間,國力撐得住嗎? 面對智瑤那些問題,宰予有點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