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山海經(jīng)第七點想法:塵埃所無法掩蓋的鯀禹治水-《藍白社》


    第(1/3)頁

    "愛書網(wǎng)"網(wǎng)站訪問地址為

    大禹,姓姒,傳言為顓頊后裔,鯀(gun)的兒子。

    史記說鯀是顓頊的兒子,鯀生禹。

    但是我們以山海經(jīng)為準,《山海經(jīng)》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如果你們把這個‘生’,當做生孩子,那么鯀比顓頊還大一輩,這顯然很離譜。

    我說過,生不一定是孩子,它也可能是指衍生出的部族,這句話本身也表達了這層意思。

    黃帝后裔的一支,衍生出了駱明一族,駱明又衍生出了白馬一族,白馬可能是那個部族的圖騰。

    具體什么樣,我也不知道,總之名為白馬。我猜啊……可能是龍裔圖騰。古代白馬是龍的化身。身高八尺的白馬,被認為是龍裔。

    總之,鯀就是白馬一族領(lǐng)袖。

    從記述者的角度來翻譯,意思就是‘白馬一族,是現(xiàn)在的鯀族’。

    我是以山海經(jīng)為準的,所以鯀不是顓頊兒子。

    不過史記可能也非空穴來風,有一種說法是,顓頊的兒子之一是鯀曾,鯀曾生了鯀祖,鯀祖生了鯀父,鯀父生了鯀,鯀生了禹。

    這么算的話,顓頊是禹的六世祖。

    鯀可能是個謚號、尊號之類的,白馬一族的領(lǐng)袖,世代都叫‘鯀’。

    因為世代都叫鯀,所以如何區(qū)分這幾代鯀呢?于是就把最后一代叫做鯀,上一代叫鯀父,上上代叫鯀祖(祖父),上上上代叫鯀曾(曾祖父)。

    是顓頊兒子的,乃是鯀曾。司馬遷可能沒梳理清楚,直接記述為鯀,于是認為禹是顓頊的孫子。

    無論是哪種說法,不管鯀和禹,是黃帝分化的一支后裔,還是顓頊分化出去的一支后裔。

    他們都是根正苗紅的黃帝一系血脈。

    然后問題來了,他們不姓姬,姓姒。

    不姓姬,明顯他祖上也不是嫡子,被外封了。

    看過了我之前番外的,應(yīng)該都懂。

    黃帝分封了十四個兒子,其中十二個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姬毫無疑問是嫡系,十四個兒子,十二個姓,還有倆呢?還有倆也都姓姬。顓頊和帝嚳分別繼承。

    所以‘黃帝生駱明’,里面的駱明一族,應(yīng)該是這十二個姓里其他的某個姓,比如姞(我猜的)。

    之后駱明一族,又分封了某個庶子一脈,分化出了另一族白馬。分化出去肯定得有別的姓啊,所以姓姒。

    再之后,宗家一脈單傳,部落式微,一直也沒有更多的土地分封,所以白馬一族再也沒有分化別的氏族。

    所以才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直接就是鯀了。

    如果是指個人,那這輩分短得離譜了。

    所以這一定是部落分化,分化就必須封新的姓。鯀禹姓姒,姒卻不是黃帝分封的十二個姓,所以中間一定分化過一次。

    那一次,就是駱明生白馬。如此便正好對上了。

    只分化過這一次,所以從黃帝到鯀,才如此的‘短’。

    從世系就能看得出來。

    姬姓極度強勢,一代代瘋狂開枝散葉,而白馬一族,鯀之一系,卻始終困在一隅,歷代都沒有能出人頭地的大人物,以至于連續(xù)很多代,都沒有擴充支脈,始終是宗家一姓單傳。

    從第一代鯀開始,一直都姓姒,一直都是鯀這個鯀那個,直到出了禹,成為了帝,還獲得了‘大禹’這樣的美謚。

    大禹不是名字。

    他姓姒,名叫姒文命。沒有別的說法,他從小就叫姒文命。

    在我們看來,這名字可以說是取得極好了。文命,多美的一個名字。

    但這其實,側(cè)面表達了大禹小時候的地位……雙字名,屬于賤名。

    自古以來,單字為尊,雙字為賤。

    這種情況直到魏晉五胡亂華之前,都是傳統(tǒng)。越往古代,越是如此。

    比如帝嚳,就叫‘夋’,夏啟就叫‘啟’,大羿就叫‘羿’,周人的祖先后稷,就叫‘稷’,初代商王成湯,就叫‘湯’。

    殷商甲骨文里祭祀的高祖王亥,并不叫王亥,而叫‘振’。

    周公名‘旦’,孔子名‘丘’,秦始皇名‘政’,漢高祖名‘季’,漢文帝名‘恒’,漢武帝名‘徹’。

    你們可能要說,漢宣帝不是叫劉病已嗎?

    對,原名劉病已。還是襁褓,沒有名字之時,就因為被巫蠱之禍牽連,被漢武帝下獄。四歲時大赦,送到祖母史家撫養(yǎng)。

    劉病已從小就在長安街頭過著市井生活,原本皇位跟他沒關(guān)系,取得是賤名。

    哪知道天命在他,昭帝死后,霍光扶植劉賀登基,結(jié)果他太昏君了,在位二十七天,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壞事……

    大臣們受不了了,霍光果斷把皇帝廢了,即海昏侯。

    之后找來找去,最后把在街頭長大的劉病已,接回皇宮扶植為帝。

    劉病已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字為劉詢……

    你們可能要說,顓頊不是倆字嗎?

    顓頊并不是黑帝的名字,這個我說過,同樣堯、舜,這也都不是名。

    舜是謚號,堯是謚號,大禹也是謚號。

    注意,‘大禹’是謚號,禹只是簡稱。他是第一個用兩個字來表達謚號的人,謚號這東西,字越多越好,先秦基本都是一個字謚號,漢以后偶爾會有兩個字的謚號。唐宋開始不要臉了,七八個、十幾個字的謚號,清朝最不要臉,二十多個字的謚號都有……

    但名字,晉朝以前,一個字為貴。

    顓頊到底叫什么,我不知道,看過我前面解讀的,應(yīng)該還記得,我駁斥顓頊叫乾荒的說法。這里補充一下,當時我并沒有提雙名為賤的事,其實這也算是理由之一,顓頊名叫乾荒就離譜。

    同理,舜的名字,也沒有記載。

    以舜小時候的落魄卑微地位,我估計是個特別賤的名,比如叫姚二狗子之類的,大概這意思,所以沒有流傳。

    至于堯……按照尚書的說法,堯名為‘放勛’。

    ‘放勛’可能就相當于現(xiàn)代的‘大強’、‘鐵根’這種名字吧。

    只是我們現(xiàn)代人,get不到上古的點。非要說有什么寓意,那就只能字面理解,‘放’古義是流放、驅(qū)離的意思,‘勛’的古義為:能成王功也。

    合起來作為一個名,意思就是‘驅(qū)逐功業(yè)’。

    典型的賤名,其實堯的童年也不好。

    按照史記的說法,在帝嚳后面繼位的,是長子帝摯。堯只是個小兒子,哥哥當了帝,直接把弟弟封到陶地,沒展幾年,之后又轉(zhuǎn)封到唐地……所以堯后來是陶唐氏。

    哪知道唐堯依然育起來了,他人格魅力高,又有能力,部落經(jīng)營地很好。

    堯靠著自己籠絡(luò)聲望等手段,再加上哥哥帝摯執(zhí)政實在是太昏庸,所以各方諸侯廢了帝摯,接堯回來繼承大統(tǒng)。

    他這么愛刷聲望,估計也和不受父親、兄長重視的童年有關(guān)吧。(刷聲望的事具體去看第一卷末尾免費番外)

    回歸正題,魏晉之前,取名兒盡量取單名。

    因為古代夭折率高,所以孩子出生基本都是沒有名字。稍微活到幾歲時,才會取個小名兒,只是用來叫他,他知道是叫他,能應(yīng)答就行了。

    放勛、病已、阿瞞都是這種小名。

    如果還沒等有大名,爹就死了,或者爹不重視他,懶得再取個大名,那就有點慘了……

    以舜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被父母嫌棄的程度來看,我懷疑舜的真名,特別奇葩……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總之夏商周直到秦漢,乃至晉朝前期,都以單名為貴。

    只有黃巾軍里的一些人,才會叫雙名。三國里貴族出生還叫雙名的,只有孫尚香……而正史其實并沒有記載她,最早出于元雜劇。

    綜上,大禹名叫姒文命,聽起來很霸氣,實則在當時是個賤名。

    ‘文’古義為花紋或紋身,‘命’就是令的意思,只是比令更強調(diào)一點。后來引申出天命(上天的命令),人活著乃為了執(zhí)行天命,而人死了,就是沒命(上天不再給你命令了,你不必存在了)。繼而才衍生出壽命、生命的意思,最開始就是命令的意思。

    所以文命,貌似是指他身上有刺配(我猜的),也有可能是把使命刻在身上的意思。

    他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估計是族里的長輩給取了這么個名字,浪漫點地說法,就是把振興家族的使命,刻在他的身上。

    為何長輩不取單名,這跟他小時候整個家族地位卑微有關(guān)。

    按照周時期的說法,共工、三苗、鯀和驩兜,乃是四罪。

    即上古的四大罪族,直白點,被流放者,全族被掛上罪人標簽,排斥在整個炎黃文化圈的邊緣。

    春秋時期的《左傳》:‘流共工于幽州,放灌兜于崇山,遷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

    共工氏有罪,曾與顓頊爭帝,還經(jīng)常決堤放洪水。

    灌兜一族也有罪,據(jù)說是丹朱一族,被人民趕下帝位后,他和他的族人們估計不服舜。

    但并沒有直接證據(jù),證明灌兜就是丹朱,這個夠扯得,我不討論了。

    三苗你們都懂的,九黎后裔,一直都是罪族。歷代的帝都在融合他們,舜的時期有重大突破,平定了三苗,禹的時期,徹底融合了三苗進炎黃系。

    最后一個,鯀族,罪名是:帶著族人,偷了帝的息壤,沒有等待帝的命令,就擅自去填洪水,結(jié)果被直接斬,全族流放。

    四罪四兇,篇幅太大,山海經(jīng)里也有,以后再講。

    總之鯀族世代傳襲,最后一代鯀王,就是禹的父親。

    他治水失敗,直接導(dǎo)致禹從小就是社會地位較低的被流放者。小小年紀,禹就背負著白馬一族的命運。

    當然,他比那年代真正的賤民要強得多,他有祖宗賜予的貴族姓氏:姒。

    也有很有文化的族老取的名字:文命。

    至少在我們看來,很好聽,很有文化。所以禹屬于落魄貴族世家,而非真正的賤民,乃是有家族底蘊的。

    那么禹登上帝位的功績是什么呢?我想不會有人不知道:大禹治水。

    講山海經(jīng)里的大禹治水之前,老規(guī)矩,倒敘。

    這回倒得比較多,因為在近現(xiàn)代,禹和夏朝,備受爭議。

    雖然廣大群眾認可夏朝的存在,但是疑古派并不這么認為,國際學者也不承認。

    在近代,民國顧頡剛認為大禹是蟲子,乃是商周時期鼎上的文化象征,實際上并不存在這個人。

    他認為大禹治水是神話,是周人編撰出來的神,而非人,原型乃是商朝鼎上的蟲形紋路。

    連大禹都不存在,則夏朝也不存在。

    其論據(jù),主要圍繞,《說文》:禹,蟲也。

    之后的疑古派,甚至直接多加一個字,說禹是蠕蟲。

    我服了,禹這個字的象形,確實是個蟲形。這一點,我在《非人》里阿蒙文明影響埃及文明那段劇情里,描述古埃及圖騰乃應(yīng)龍,襄助黃帝伐蚩尤時,也說了。

    另外商朝的鼎上,確實很多運用蟲形紋路。

    但是,商周的蟲形紋路,都是有腳的!而且腳越多越尊貴。

    畢竟很抽象,說它是蟲子也好,是龍也可以啊。

    《說文》只是解釋字,并非解釋‘大禹’這個人。禹的謚號乃是大禹,這個‘大’字很重要,古人喜歡簡稱,真是省出了事啊。

    大蟲非蟲。鱗蟲之長乃為龍。

    這是謚號,又不是禹的名字。拿這個否定禹的存在,說是周人對商鼎紋路的猜想和神化,完全是無稽之談。

    這就好像……用康熙的謚號‘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來否定康熙的存在,認為這個皇帝,是民國人對清朝詔書上的一些美德文字的引申和神化,實際上不可能有這種皇帝……繼而大清也是不存在的王朝,民國學者編著了一個封建王朝。

    本人不止一次地看到、聽到,有人拿國際學術(shù)界,外國學者的說法去否定夏朝。

    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聽說過‘其實我國只有三千年歷史,夏朝并沒有考古實證’。

    這話,我都聽爛了。

    都2o2o年了,不會還有人信這個吧?

    第一,確實沒有考古實證‘夏’這個國家。

    但是只有三千年文明史是錯誤的,沒有文物石錘夏朝,但是已經(jīng)有無數(shù)文物石錘‘夏代’了。

    即那個時代,是有文明的,無論是二里頭還是良渚遺址,都已經(jīng)申遺成功。二里頭存在的時期,覆蓋了文獻中的夏朝時期。良渚存在的時期過了夏朝的時期。

    沒有石錘是因為沒有保存下來文字載體。

    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共有五千多個字。這難道是突然冒出來的?它的前面一定還有另一種象形文字。

    有人說,為何殷墟那么多甲骨文,就沒有一個提到夏朝?

    很簡單,先一開始,其實連‘夏’這個字都沒找出來,于是有人說甲骨文里怎么會沒有夏字呢?所以沒有夏朝。

    后來現(xiàn)了有‘夏’這個字,象形為烈日高懸,一個人跪在太陽下。

    可見,疑古派也是在被不斷打臉中的……

    不過有一說一,甲骨文因為只寫了‘時夏’,所以確實也不能說夏是個國家。

    但是,甲骨文只破解了百分之三十……還有大量的甲骨文沒有整理和破解。百分之三十沒提到‘有夏’,我覺得很正常。

    其次,殷墟是商中后期的都,是武丁及以后的商王所在地,那時候距離夏朝已經(jīng)很久了。

    另外,所有甲骨文,都是商人做一件事情之前,占卜問神,或者做完一件事后,告祭祖宗的。

    人家祭祀自己的祖宗,主要是祭歷代商王,提夏朝干嘛?

    二里頭作為夏代遺址,沒有現(xiàn)文字,實在是個遺憾,其實現(xiàn)青銅器上有‘文’這個字。但是沒有更多的字了。

    反倒是七千年歷史的良渚遺址,字多點,有十一個字。也是刻在甲骨上的,只不過國際社會不認可那是文字,稱其為‘甲骨刻符’。

    事實上那所謂刻符,完全符合象形文字的結(jié)構(gòu)和演變。

    至少研究古文的人,一眼就認出那分別都是什么字,秒破解了那十一個‘刻符’。因為我們文字一脈相傳,沒有斷代。

    其實民國時期因為國勢傾頹,很多人提出漢字乃糟粕,太難了,不利于推廣,痛斥其是愚民,限制大眾教育的工具。要求全面廢除漢字,使用字母文字。

    錢玄同:“欲使中華不亡,欲使中華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字,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

    ***:“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終將廢去,蓋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當亡。在此時代,已無幸運之道。”

    瞿秋白:“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

    有人洗地,說只是廢除繁體字,很抱歉,并不是,乃是全盤廢除,只用字母。有1918年的雜志報紙,以及后來魯迅的筆稿為證。

    做了就是做了,沒啥好說的,當時有志者人人在為國找出路,他們是先行者,允許犯錯。個別主張在我們看來過于激進,是很正常的。(鋪墊,鯀也是如此……)

    當然,漢字怎么能廢呢?韓國就廢了漢字,古籍都看不懂了。

    總之也有大量的人阻止廢除漢字,最后折中了一下,為了推廣普及,展了拼音。漢字拼音并行推廣,才有今日。

    從唯物歷史觀角度來看,他們的歷史作用是積極的,最后推進了社會的進步……

    扯遠了。

    關(guān)于夏朝文字,我懷疑夏朝的書寫載體非常不易保存……甲骨文能留下來,多虧了殷商迷信,用龜甲牛骨做載體占卜,順帶寫點字。

    夏朝沒這習慣,如果是用布……羊皮……那真是涼了。更何談殷商滅夏,毀了夏都(二里頭現(xiàn)大量被殘殺的尸骸,我估計還焚了城)。

    第二,外國學者如何定論,管他干嘛?

    沒有文字實證就說夏朝是虛構(gòu)的,那么在相同標準下,亞歷山大大帝是虛構(gòu)的,古希臘百分之八十的歷史,都是虛構(gòu)的。

    亞歷山大,所有存在的根據(jù),都是幾百年,乃至千年以后的文獻記錄,且是傳說形式,類似于亞瑟王。

    他最大,最大的石錘證據(jù),乃是埃及有個‘亞歷山大港’城市是以他為名的。

    但是,大禹也有禹陵啊,黃帝都還有黃帝陵呢,這并不能算作證據(jù)。

    至于古希臘,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文獻,出自于文藝復(fù)興時期……

    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各種古希臘牛逼學者的典籍,都沒有文物石錘。文藝復(fù)興鬼知道是復(fù)興什么東西。

    十大最美物理實驗中,有一個是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在公元前24o年,用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測量了地球周長的故事。

    用的是數(shù)學方式,精準地測出了地球周長,最后得出的計算結(jié)果,與現(xiàn)代測量結(jié)果相比,誤差很小。

    但是那個辦法,學數(shù)學的恐怕都知道,扯犢子呢。

    不過它看起來又像那么回事。這是個美妙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去查。

    但是所謂的古希臘測量地球周長的文獻記載,其整個過程大綱和部分細節(jié),無比地近似《舊唐書》中記載張遂測量地球子午線的文章。

    貌似還犯了一些極可能是翻譯文言文時,沒翻譯懂而導(dǎo)致的錯誤。以為國人不愛看二十四史唄?

    具體的有人論證過了。我這里就不多說了,你們感興趣的話以后再說。

    還有,所謂亞里士多德的墓空空如也,一個字也沒有,底部有一塊1.7x1.3米的小石室。證明這是亞里士多德之墓的證據(jù),乃是圖書館里一份11世紀的手稿提供的線索,說亞里士多德的墓就在那片范圍。這份手稿距離亞里士多德的時代,足足一千四百年……早怎么沒挖出來?

    算了,算了,言歸正傳。

    在大禹存在的基礎(chǔ)上,往回倒。

    傳說大禹治水走遍天下,曬得皮膚黝黑,滿手老繭。

    司馬遷評價:“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

    說大禹親自疏通溝渠,手腳全是繭,教人水行乘舟,6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輦,一年四季都在行走天下。剛?cè)⒘似拮泳妥吡耍愤^家門都不回去看。如此直到九州水患處理好,舜重重地賞賜了他玄色的玉圭。

    玄色玉圭什么意思呢?不同名稱的圭是賦予持有不同權(quán)力的依據(jù),比如遇自然災(zāi)害,天子派去撫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叫做珍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職能,叫做谷圭。持有者行使嘉獎的職能叫做琬圭,持有者行使處罰的職能,叫做琰圭。

    至于特大功業(yè),則是賜玄圭。

    司馬遷是西漢的,那么更早呢。

    《尚書》:“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再早點,春秋時期《詩經(jīng)》:“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詩經(jīng)》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史料。在研究先秦歷史時,它比史記更可信。

    《詩經(jīng)》有先祖創(chuàng)業(yè)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保县| 托克托县| 根河市| 宁远县| 钟山县| 寿阳县| 榆林市| 买车| 巴东县| 靖江市| 新巴尔虎右旗| 商城县| 禹城市| 林甸县| 景泰县| 察雅县| 水城县| 启东市| 栾城县| 太康县| 松滋市| 琼中| 通城县| 平山县| 乳山市| 青河县| 南丹县| 运城市| 邓州市| 江西省| 达孜县| 卢龙县| 尤溪县| 万源市| 合阳县| 四会市| 凤凰县| 黄龙县| 荔波县| 井研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