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兩人大笑。 一個是導游,一個是考古學者。 當然。 這與歷史都有很大的關系。 修史這一塊上,還真得好好的與考古學者打交道。 畢竟有不少的史書是需要這一些考古學者挖掘出來,同時還得他們研究與鑒定。 甚至可以說。 考古學家比之歷史學家要懂的東西更多。 比如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就可以。 但是。 有的時候史書可沒這么詳細。 比如問你一句,西漢時期老百姓正餐主要吃什么,他們的衣服是什么樣的款式,扭扣的樣子? 他們怎么上廁所? 為什么上廁所叫上廁所,不叫下廁所? 漢朝時的廁所又是什么樣子? 他們會穿內褲嗎? 他們的內褲是什么樣子? 女人來月事的時候怎么辦? 他們用什么剪指甲? 他們喜歡吃什么零食? 這一些都需要在考古工作者挖掘一系列文物出土之后,后面的歷史學家才能夠得已總結。 至于陳凡這個導游。 用所有人一句話評價,難道你真以為他是導游? …… “陳凡老師,周教授,這邊請。” 這次中華檔案館的修史碰頭會是在京都師范大師召開。 之所以是在京都師范,而不是在京都大學。 主要還是因為,史書關系重大,更與培養我們下一輩息息相關。 師范的意思,那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所以師范的第一責任,那就是教書育人。 “陳凡老師,您這里。” “啊?” 看著首位最中間的位置,陳凡有些驚訝:“我坐這里?” “這次會議您可是組長,您不坐這里誰坐。” “這個……” 一邊的周教授卻是笑著說道:“陳凡老師,您不坐在這里,我想我們這里所有人都不敢坐這里。” 這一說,一眾教授,學者,知名人士,亦是紛紛鼓掌。 顯然。 雖然陳凡在這個會議里面年齡最小,也不是什么教授,更不是什么專家。 但他的影響力,他的能量,他的水平……在坐所有人都是為之佩服。 在眾人的關注下,陳凡也沒有再多猶豫,坐在了最中間的首座。 接著,眾人一翻介紹。 陳凡對于這一次開會的人員也有了基本上一個認識。 …… “陳凡老師,您起個頭吧。” 一翻了解。 這時。 會議也正式開始。 雖說之前有一些客氣,但既然擔當了這一次修史的組長,陳凡也就,在其位,謀其政。 沒有再客套,陳凡說道:“此前中華檔案館邀請我參與修史的工作,之前我是沒有想好的。不過,后來經歷太多,也越來越明白歷史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唐朝名相魏征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對于我們來說太重要了,但是,因為年代的久遠,保存的不易,文物的缺少,史料的匱乏,我們有很多的歷史埋沒于時間的長河當中。所以,我們這一次碰頭會,討論的就是修史。” “而在討論修史之前,我想向大家講一位史官的故事。” “這位史官,叫做司馬遷,西漢時期夏陽人。他也是司馬談的兒子,出身于史官世家。受家庭的影響,司馬遷自小就熟讀一系列的史書。而他的父親便對他說,他們司馬家世代都是史官世家。史官的任務,那就是記錄與修撰歷史。而修撰不僅僅是通過史料,以及他人的轉述,做為一個優秀的史官,還得身體力行,從各個方面證明這一些史料的真實性。” “所以,年紀稍大之后,他便在父親的建議下游覽天下。他從京師長安出發東南行,出武關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東南到九疑山。窺九疑后北上長沙,到汨羅【屈原】沉淵處憑吊,越洞庭,出長江,順流東下。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展轉到錢塘。上會稽,探禹穴。還吳,游觀春申君宮室。上姑蘇,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過淮陰,至臨淄、曲阜,考察了齊魯地區文化,觀孔子留下的遺風,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著秦漢之際風起云涌的歷史人物故鄉,楚漢相爭的戰場,經彭城,歷沛、豐、碭、睢陽,至梁,最終回到長安。” “只是不久,漢武帝在泰山封禪期間,父親司馬談卻得了重病。司馬遷在完成西南任務之后,立即趕往泰山替父親參加封禪大典。再回到洛陽時,父親司馬談已危在旦昔。彌留之際的司馬談對司馬遷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里嗎?你繼為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如今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到泰山封禪,而我不得從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會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萬不要忘記我要編寫的論著啊……” 此時的司馬談,正是漢朝的太史令,主要的工作就是編寫歷史。 做為司馬談的兒子,在父親臨終之時,接受了父親司馬談的囑托,接替了司馬談太史令的職位。 “在他任職期間,司馬遷結交了很多的賢能之士,也拜訪過許多的名師,像董仲舒與孔安國,這都為司馬遷后來創作的史書奠定了基礎。公元前99年,漢武帝想讓李陵為李廣利護送糧草。這個李陵就是李廣的孫子。李陵上書,拒絕護送糧草,說是想直面單于。武帝贊賞李陵的勇氣并答應了。然而,李陵出擊之時卻遭遇匈奴單于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李陵最終降敵。 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然而,不久后去迎接李陵的公孫敖無功而還,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武帝便殺了李陵全家,而司馬遷也因為這件事定為誣罔罪名。 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不過武帝卻欣賞司馬遷的才華,也知道司馬遷的忠義,于是讓他罰50萬錢,或者是腐刑替帶死罪。可司馬遷是一位正職的史官,拿不出50萬錢。最終,司馬遷選著了腐邢。” 在坐眾人都是專家。 不用說腐刑是什么,他們便知道這是什么意思 腐刑,意思就是宮刑。 陳凡這一說,眾人都是倒吸一口涼氣。 “面對著如此刑罰,司馬遷每當與人見面都是汗流浹背。但是,他知道,他還有一個任務沒有完成,那就是父親交待他要完成的史書。而且,身受這種邢罰,司馬遷反而越加的堅定。他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屈辱,寫下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因為司馬遷在史書編撰這一塊做出的巨大貢獻。所以,人們又稱司馬遷為太史公。” 其實太史公是司馬遷在史記當中的自稱。 司馬遷的職位不是太史公,是太史令。 太史令的職位并不是很高。 而太史公在漢武帝的時候,職位是相當高的,甚至還在丞相之上。 之所以司馬遷在自己的史記當中稱自己為太史公,這是想用史官中的最高官位表達出對于史書的認可,以及不容質疑的態度。 當然。 哪怕司馬遷不是太史公。 但是。 史記一出,也只有司馬遷才能擔當“太史公”這樣的一個稱號。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