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煜忽悠朱棣的話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 一來,朱棣有言在先;二則,還是因為太過羞愧。 且順其自然吧! 四月,皇帝下旨,正式遷都順天府,改應天府為南京,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滿朝文武勛貴也浩浩蕩蕩的開始搬遷,盡管太子爺心里很不樂意住到北方,但最終還是攜家帶口上了船。 北京皇宮,仿南京皇宮而建,除了面積略小一些,其余建筑格局與南京皇宮別無二致。 朱高熾罵罵咧咧的住進了東宮太子府,也既是春和宮,不過,李煜的宅子,青宮,卻是沒有了。 青宮那是在南京燕王別院的基礎上改建的,北京原先確實有個燕王府,也確實還在。 燕王府,乃是朱棣當燕王時期的王宮,為了省錢,乃是占據了前元的隆福宮,即前元的太子府,現在已經被改成了西宮,成為皇宮的一部分了。 李煜只能攜帶妻妾搬回了太子府。 五月,明軍誓師北征。 永樂大帝親自統領兩萬三千營騎兵,三萬神機營將士,并征伐徭役三萬,浩浩蕩蕩,沿著水泥路深入草原。 有了平坦的水泥路的保障,運送糧草的民夫自然便少了,更是節約損耗。 阿魯臺不敢輕慢,這些年與明軍多次較量,他早已深知明軍的實力。 那神機營的火器,不是人力所能力敵的! 莫說是三萬神機營,就是三千,只要后勤能保障,也足以給現在茍延殘喘的韃靼以致命的打擊了。 阿魯臺一邊聯系兀良哈共同御敵,另一邊,實則已經做好了帶領部落之中牧民再次遷徙的準備。 這次是徹底遷徙! 不再是暫時逃遁至漠北,休養生息后再回到漠南。而是率領韃靼部西進,離開草原,遷徙到西域以西,祖先曾經征服過的那邊歐羅巴沃土。 雖然其中有帖木兒帝國橫亙在其中,但阿魯臺也不懼。 而兀良哈三衛首領脫魯忽察爾也不是瞎的。 阿魯臺意圖聯合共同抗明的同時,私底下卻提前開始轉移牧民,這小心思脫魯忽察爾自然看得懂。 脫魯忽察爾雖然是兀良哈的共主,但兀良哈三衛也不是他自己說了算的,他能指揮的,也僅僅是自己麾下的朵顏部,泰寧、福余二部,一直是聽調不聽宣的。 脫魯忽察爾老了,生于前元至正年間的他今年已經年近七旬了,年輕時野心勃勃,帶領族人投靠大明,后又在靖難之役時果斷接受如今的永樂皇帝的雇傭。 可惜,雇傭兵遇上了騙子,朵顏三衛幫燕王打了仗,確實撈到了不少金銀財寶,也開放了互市,可原本說好的大寧,卻一直拖著不給。 后來大寧開始修路,成為明軍統合草原的前哨站,明朝皇帝便全然不當有曾經的許諾了。 脫魯忽察爾也很無奈,大明仗著國力強大當老賴,他能怎么辦?大明的觸角隨著水泥路慢慢扎根草原,擠占兀良哈三衛的生存空間,三衛一點點被打壓…… 脫魯忽察爾也好,阿札施里、海撒男答奚也罷,早已經沒有年輕時的雄心壯志了。 明軍勢大,部族沒有出路,那邊縱情享樂吧! 不過,他阿魯臺想玩弄詭計,想讓兀良哈三衛給他韃靼當炮灰,掩護他韃靼部遷徙,卻也是休想! 脫魯忽察爾一邊答應阿魯臺的使者雙方聯合抗明一事,并許諾兀良哈三衛傾巢而出,出兵兩萬,另一面,卻悄悄派遣了兩路使者,一路前往順天府,另一路,前往永樂皇帝的大營。 七月初,因為保護牧民遷徙,阿魯臺所部與前來支援的兩萬兀良哈大軍被三千營騎兵堵截在肯特山一處山谷中,隨后神機營迅速趕至戰場。 戰起,脫魯忽察爾忽然臨陣倒戈,迅速擊破阿魯臺后軍,并堵截韃靼牧民;明軍抓住戰機,發動進攻,經過兩刻鐘的酣戰,韃靼部最后的萬余控弦之士被盡數覆滅在此處戰場之中:小半被彈丸打翻,大半在見識到大勢已去的阿魯臺的帶領下,下馬跪地向明軍請降。 朱棣對阿魯臺好生安慰,依舊命他為和寧王,安排其入京居住。 至于阿魯臺擁立的傀儡阿岱汗,大明從未承認他的地位,阿魯臺投降后很懂事,阿岱汗為了不損傷祖先榮耀,“揮刀自刎”了。 此戰之后,草原形勢豁然開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