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68章 番外篇三國名將(22至25)上 文丑(?~200年),東漢末年袁紹部將。 文丑為一夫之勇。建安五年(200年),帶領左將軍劉備進駐延津,誤中曹操軍師荀攸的“餌敵”之計,其麾下“五六千騎”慘敗于“不滿六百”的曹軍騎兵。文丑本人也死于亂軍之中,葬于河南省禹州市。 明代小說《三國演義》將此段歷史改編為關羽斬文丑。 人物生平 文丑是東漢末期袁紹部下的武將,有威名。文丑與顏良一起作為袁紹軍隊的勇將而聞名,孔融以顏良、文丑作為袁紹軍隊的武將代表,勸諫曹操小心他們。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出兵攻打曹操。[2]曹、袁兩軍初戰白馬,曹操使計分散了聚集在黎陽渡河攻白馬的袁紹主力,解了白馬之圍,殺了袁紹負責進攻的將領顏良。曹操認為白馬并不適合防御,主動放棄在白馬的據點,沿河向西轉移人口和物資。袁紹渡河追擊曹操的運輸車隊。但曹操并不情愿把官渡和黃河之間的土地都留給袁軍。他想抵抗袁紹進軍,在回援官渡前讓袁軍付出慘重代價。由于曹操在白馬之戰中佯攻,袁紹前鋒部隊沿河向西面的延津進發。他們很可能在那里渡河且未受曹操軍阻攔。此時,袁紹幾乎正處在曹操在官渡的防御工事和大本營都城許都的北面。 曹操軍隊到達延津,在白馬西20里、南50里的南阪下扎了營寨。因曹操營在距離河岸有一段距離的防洪堤壩南側,當曹操派人哨探袁軍動向時,袁紹卻看不見曹軍。探子起初報告有五六百騎兵在路上,后又報告騎兵稍有增加,步兵不可勝數。曹操不讓探子再報,讓騎手卸鞍放馬。白馬縣運輸車隊出現在堤壩的北側了,處在了袁紹軍的視野內。曹操的一些將官為敵軍騎兵眾多而不安,建議返回守營。軍師荀攸卻反對:“這正是我們的誘敵之策!我們怎能離開?” 袁紹的騎兵主將文丑和劉備率五六千騎兵相繼追來。曹操的軍士想上馬,曹操不許,直到袁紹的騎兵越來越多并分散開來劫掠物資。這時曹操讓軍士上馬,曹操手下不足600的所有軍士跳上馬沖擊袁軍。袁紹軍戰敗,文丑陣亡。 顏良(?~200年)安平郡堂陽縣(今河北省新河縣)人。東漢末年袁紹部將。 顏良性格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為一夫之勇。官渡之戰,袁紹令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司空曹操采用軍師荀攸“聲東擊西、輕兵掩襲”之計,親自率軍兼行,擊破顏良軍。顏良本人也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遂解。 明代小說《三國演義》只保留了親斬顏良的關羽之勇,而忽略了奠定勝局的荀攸之謀。 人物生平 顏良是東漢末期袁紹部下的武將,有威名。顏良與文丑一起作為袁紹軍隊的勇將而聞名,少府孔融以袁紹軍隊的顏良、文丑勇冠三軍而勸諫曹操應該投降袁紹。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曹操于官渡交戰。袁紹派大將郭圖、淳于瓊、顏良進圍白馬。 面對這個形勢,曹操的謀士荀攸建議,率軍先佯裝在延津(今河南汲縣東)渡河,做出襲擊袁軍后方的姿態,誘使袁紹分兵延津。然后,輕兵急進,奔襲白馬,攻其不備。曹操依行其計。袁紹果然分兵,令正在進攻白馬的郭圖、淳于瓊率軍向西,挺進延津。 沮授反對獨任顏良去進攻白馬,于是勸諫袁紹,說道:“顏良性格促狹,雖然驍勇,但不可以讓他獨自擔任大將。”但是,袁紹不從,依然單獨留顏良為大將進攻白馬。 在郭圖、淳于瓊等人率軍奔赴延津后,曹操趁機引兵向白馬疾進,及距白馬十余里時,顏良大為震驚,倉促迎戰。曹操以中郎將張遼、偏將軍關羽為先鋒,曹操又親率裨將軍徐晃等人緊隨其后。關羽望見了顏良麾蓋(大將所乘戎車,設幢麾、張蓋),在張遼軍隊與顏良軍隊交戰之時,關羽策馬沖到顏良身邊,在萬眾之中斬殺死顏良,又拔出腰間佩刀斬其首級而歸。袁軍諸將都不能擋住關羽。最終,袁軍大敗潰散,白馬之圍遂解。 鄧艾(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省新野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其人文武雙全,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后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 公元263年他與鐘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后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后因遭到鐘會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泰始九年(273年),鄧艾被平反昭雪,五代前蜀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鄧艾被王建追謚為彰順王。 人物生平 北遷汝南 鄧氏曾經是南陽新野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鄧艾自幼喪父,鄧艾生活在戰爭頻發、社會動蕩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強兼并劇烈的中原,日子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不過,鄧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攻下荊州后,曾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母親、族人便在這時被強遷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年幼,鄧艾最初是當放牛娃。但他從小有大志向,決心通過奮斗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范,行為士則”,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為鄧范,字士則。后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