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14章 番外篇戰亂-《三國時期之神界外傳》


    第(2/3)頁

    諸侯國疆域廣大,人口眾多并位于經濟發達地區,且擁有強大的武裝,由諸侯王隨意調遣。諸侯王的地位僅次于皇帝,在封國內獨攬大權。這些異姓諸王擁兵自重,專制一方。此外,還自行征收賦稅、鑄造錢幣,成為實際上的獨立王國,最終成為中央集權的最大障礙。

    于是劉邦采取斷然手段,消滅了異姓諸王。可是在消滅了異姓諸王后,漢高祖無力直接控制全國;同時,他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時,認為秦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因此,他在異姓諸王的舊土上又陸續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史稱“同姓九王”,并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漢初的同姓諸侯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但由于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著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這時中央政權與地方諸侯國的矛盾并不突出。

    漢高祖死后,當權的呂后違背”非劉姓不王“的誓約,立諸呂為王。呂后對于受封為王的漢高祖諸子,控制很嚴。齊王劉肥是漢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早有猜疑。劉肥主動調整同呂后的關系,才得以相安無事。

    呂后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為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呂后死后,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齊王劉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暗約其兄齊哀王劉襄領兵入關,共滅諸呂,由劉襄繼承帝位。劉襄應約起兵,殺死了反對他起兵的齊相召平,詐奪瑯琊王劉澤兵,兼并瑯琊國以壯大實力,又進攻故濟南郡(時為濟川國)。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屯兵于滎陽防備,待機共伐諸呂。此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群臣為防止類似外戚事件發生,立代王劉恒為帝,即漢文帝。劉襄失去起兵的口實,在朝廷的安撫下只好退兵。

    漢文帝以漢高祖庶子繼統,地位本來不很鞏固,而漢初所封諸侯王,已經歷了兩三代的更迭,與漢文帝的血統關系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發生叛亂。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呂之功,但他們曾有擁戴齊王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為封賞,只是讓他們各自分割齊國一郡,封為城陽王和濟北王。城陽王劉章不久死去。

    濟北王劉興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親自擊匈奴之機,起兵叛亂,欲襲滎陽,事敗自殺,濟北國被除。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劉長謀反,事發被貶至蜀地,死于道中。這些事件預示著王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

    漢文帝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勢,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諸皇子為王,皇子劉武是漢景帝的同母弟,先封為代王,于梁王劉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國是擁有四十余城的大國,地理上居于牽制東方諸國、屏蔽朝廷的關鍵位置。其三是采用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國析為幾個小國,例如析齊國為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以已故的齊王劉肥的諸子為王。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劉肥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于一致行動。

    弈棋事件

    吳國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次兄劉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叛亂之時,漢高祖親征平叛。劉濞當時年僅二十,以騎將的身份跟隨劉邦在蘄縣之西一舉擊破英布的軍隊。英布逃亡被殺。當時荊王劉賈被英布所殺,沒有繼承人。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猛壯的藩王難以統治,而此時劉邦自己的兒子還都年幼,承擔不起這個重任,于是就立劉濞為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

    在漢惠帝、呂太后時期,天下初定,郡國的諸侯各自安撫轄區內的老百姓。吳地豫章郡產銅,這吳王劉濞利用手握資源,招致天下眾多的亡命之徒,盜鑄銅錢。同時,吳地濱海地區產鹽,吳王又煮海水為鹽,販賣到全國各地,獲利頗豐。吳國所鑄錢流通于整個西漢境內。吳國由于經濟富足,實力和資本日漸強大,境內不征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漢文帝時,吳王太子劉賢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劉啟(即后來的漢景帝)飲酒玩樂。吳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戲的時候,吳太子在棋桌上爭勝,態度不恭,太子劉啟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太子頭顱,當場將他砸死。

    兒子被太子劉啟誤殺后,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稱病不朝。朝廷以為他是因為失去兒子的緣故,但經過查實,確證吳王并沒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吳國使者。吳王惶恐不安,開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來,吳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覲,皇帝又問起吳王,使者回答說:“吳王實際上并沒有生病,只是因為朝廷禁錮了好幾個吳國使者,吳王害怕,所以才假裝生病。請陛下捐棄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庇谑菨h文帝就赦免了吳國使者,又賜給吳王幾案和手杖,體諒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覲。吳王以為朝廷軟弱,愈發驕橫。

    起因

    漢景帝劉啟即位后,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陳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等到楚王來朝,晁錯借機說楚王劉戊為薄太后服喪時偷偷淫亂,請求誅殺他。

    漢景帝下詔赦免死罪,改為削減東??ぷ鳛閼土P;兩年前趙王劉遂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隨之景帝又與群臣商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事宜。

    漢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沒完沒了,就想進行謀反,遂親往膠西,與膠西王劉昂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劉昂同意謀反,并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劉濞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諸國,通謀相約起兵。

    不久,漢景帝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吳王劉濞立即謀殺了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聯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公開反叛。劉濞征募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余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經過

    誅殺晁錯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置糧倉于淮南的東陽,向西渡過淮河,與楚兵會合,并派遣間諜和游軍深入肴澠地區活動。吳楚聯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劉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由于劉濞早有預謀,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

    漢景帝聞知消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曾當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景帝采納了袁盎之計,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袁盎獻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準了這道奏章,腰斬晁錯于東市。

    但殺死晁錯并沒有讓七國軍隊停下進攻的步伐,七國聯軍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于是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拒見袁盎。漢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御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并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城步| 无极县| 普安县| 海门市| 西昌市| 朔州市| 久治县| 依兰县| 凤阳县| 抚宁县| 辛集市| 仪陇县| 峨眉山市| 泗洪县| 城市| 富平县| 山阴县| 左贡县| 通渭县| 调兵山市| 新乡县| 忻州市| 青神县| 渭源县| 惠来县| 曲沃县| 洪湖市| 秀山| 太湖县| 阿尔山市| 恩平市| 临沧市| 武宁县| 雷州市| 和平县| 隆安县| 麻栗坡县| 鲜城| 昭觉县|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