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番外篇戰亂-《三國時期之神界外傳》
第(3/3)頁
擊敗吳楚
吳楚聯軍東進,行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吳楚聯軍并力攻城,攻下梁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劉武向朝廷告急,周亞夫認為吳楚聯軍勢大,正面決戰難以取勝,獻策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然后伺機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于是周亞夫繞道進軍,走藍田、出武關,迅速到達了雒陽。
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屯兵于梁國以北的昌邑(在今山東巨野西南),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救兵。最后梁王寫信給漢景帝,景帝又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梁王于是任命韓安國與張羽為將軍,拼死抵御,與吳楚聯軍僵持。
梁國城池防守嚴密,吳兵無法西進,轉而奔向周亞夫的軍隊。周亞夫堅守壁壘,不肯與戰,私下卻趁機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軍斷糧,士兵饑餓,幾次挑戰未果,于是夜里襲擊周亞夫軍營,佯攻東南面,周亞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備。吳兵果然從西北強攻,未能攻破,吳兵大敗,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吳王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乘夜逃走,渡過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蘇鎮江),退守東越,并派人招集殘兵。漢廷派人以利引誘東越,東越王騙吳王出去慰勞軍隊,用矛戟刺死吳王,獻其頭于漢朝。吳軍潰散后,楚王劉戊自殺而死。
平定叛亂
在齊地,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圍攻齊都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國。膠西王回國后,其子劉德建議襲擊漢軍,不成則逃到海上,膠西王不聽。到漢營請罪,韓頹當斥責他陰謀叛亂,宣讀詔書,膠西王自殺而死。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都伏法被誅。
在趙地,酈寄領兵進攻趙國,趙王劉遂堅守邯鄲,酈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吳楚兵敗,也不肯出兵相助。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后,還軍與酈寄會師,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劉遂自殺。
濟北王劉志被脅迫參與叛亂,后堅守不發兵,所以赦而未殺。
齊王劉將閭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后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于漢,被迫自殺。
結果
七國之亂,西漢中央政權獲得了絕對勝利。這次叛亂,從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國皆被廢除。
影響
七國之亂平息后,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漢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并進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繼續推行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計劃,先后分封了諸皇子為諸侯王;取消諸侯王任免封國官吏和征收賦稅的權力,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封國,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規定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無權過問封國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
漢景帝像
至此,中央政權的權力大大加強,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諸侯國雖仍然存在,但由于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其實際地位已與漢郡無異,已經不再具有同中央對抗的物質條件。
平叛戰爭的勝利,中央集權的鞏固,使得西漢王朝的實力愈發強大,漢族人對匈奴的反攻,也逐漸拉開序幕,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另一方面也緩解了原諸侯王勢力下百姓艱苦的生活,讓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蓋向全國,可以說為后來漢武帝時代的雄風和多年戰爭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同樣平定地方叛亂,為何漢朝僅用3個月,唐朝花了8年
評價
現代歷史學家翦伯贊: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與中央集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平定以后,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走向鞏固,國家統一顯著加強了。(《中國史綱要》)
北華大學東亞文獻研究中心教授劉國石:七國之亂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和諸侯王權力的削弱,沉重地打擊了分裂割據勢力,標志著諸侯王勢力威脅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強了漢朝中央集權,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一步解決諸侯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經濟的復蘇和發展。(《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安史之亂之比較》)
(本章完)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池市|
舟曲县|
大埔县|
聂荣县|
汨罗市|
交口县|
老河口市|
重庆市|
元朗区|
庄河市|
绥棱县|
甘南县|
海淀区|
万荣县|
仙居县|
嵩明县|
沧源|
呼和浩特市|
中卫市|
临颍县|
新兴县|
五家渠市|
乌苏市|
偃师市|
富民县|
健康|
蓝田县|
黄骅市|
常山县|
晋州市|
濮阳市|
东港市|
古丈县|
元氏县|
安化县|
高安市|
辽阳市|
铜鼓县|
华亭县|
讷河市|
阳山县|